北京版四年級第八冊美術教案
作品獎品課后小結 布置學生自評和互評。 展示作品,相互欣賞、評價。 互相了解,相互促進。
板書: 走訪民間藝人
民間藝人——趙炳誠
教學反思:學生對剪紙藝術充滿了興趣,能認真的欣賞,對剪紙工藝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節
課時:1課時
新課標思想:
北京的民間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并正在走向世界,民間藝人們的技藝需要傳承和發展。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美術對美化生活的特殊功能,認知美術的價值和魅力,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目標:
通過對民間藝術、民間藝人的了解和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走向社會與人交往和在生活中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進一步了解北京的文化和歷史的愿望。
教學重點:師生對其它的傳統的北京民間藝術、民間藝人進行學習和了解。
教學難點:了解北京民間藝術門類,學習民間藝術的實效性。
教學過程:
一、欣賞其它的北京民間工藝。
如:用紙、泥、面、木、竹、草、鬃、秫秸、麥稈等創作了風箏、風車、空竹、兔兒爺……等。
草編:北京的傳統民間玩具,用料有:馬蓮,蒲草、玉米皮等。這一玩具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古代勞動人民耕作之余使用秸桿編成帽子遮陽,編成草鞋護腳,年長日久,選料日益講究,技藝日漸成熟,成品也就漸漸地從單純的實用性轉為實用欣賞兼而有之。有人潛心研究,革新發展,嫻熟技藝,使草編內容更豐富,形象更加逼真,成為竹編藝人,于是草編也就成了玩具。著名草編藝人裕庸先拜草編前輩齊玉山為師,后又從長沙棕編藝人易政學藝,加之本人四十年勤奮努力,作品造型優美,形象生動。
泥塑:傳統的陜西泥塑 俗稱“耍貨”,該傳統始于先秦時期,是老人們贈送給滿月小孩的而制作的,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傳統泥塑以老虎掛片、坐虎、立人最具特色。因為對于小孩來說,與虎為伴,才長得旺,才有出息。漸漸地,大人們也開始被這種可愛的泥塑造型所吸引,發展了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圓塑體,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如猴、觀音、財神、京劇臉譜等。
面人:面人也稱面塑,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制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裙,頃刻之間,各種各要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面塑體積小、便于攜帶,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游者在參觀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北京面塑為“中國的雕塑”。
二、對這些民間工藝發表見解。
三、了解制作這些工藝的民間藝人。
四、小結:北京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工藝精湛。北京的民間藝人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用紙、泥、面、木、竹、草、鬃、秫秸、麥稈等創作了風箏、風車、空竹、兔兒爺……深受人們的喜愛。通過介紹民間藝術和民間藝人,學習和了解北京的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