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圖片二組:本課中提供的兩個【歷史縱橫】。材料反映出俄國的法律條文中規定了農民連同妻子兒女及其財產都屬于領主所有。沙皇政府設立基層機構負責對農民進行管轄。反映農民沒有人身自由,完全受制于地主,地主有權任意買賣、贈送、懲罰農民。
案例二 在講授“步履艱難的俄國工業發展”一目時,用實物投影儀或多媒體課件演示材料和圖片
材料:反映十九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的材料。
圖片:《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各國人均收入比較(1861)》和《英國的輪船航運繁榮的景象》 形象地說明了俄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讓學生分析得出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源在于農奴制度的存在。
案例三 在講授“新思潮的涌動”一目時,用實物投影儀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圖片
圖片一:《十二月黨人起義》
圖片二:俄國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教師對他們的不同主張加以介紹。引導學生分析革命雖然沒有發生,但革命民主主義運動卻迫使沙皇政府讓步,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案例四 在講授“克里米亞戰爭”一目時,學生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亞歷山大進行的1861年改革是由于19世紀中期的俄國農奴制危機對其統治產生了威脅而進行的,所以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挽救統治危機。
四、問題解答
【探究的主要問題】
1.農奴制所造成的社會危機是什么?
解題關鍵:農奴制度阻礙了俄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思路引領:農奴制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絆腳石,農民的騷動影響了俄國政局的穩定。
答案提示:①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農民暴動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
2.克里米亞戰爭對俄國有哪些影響?
解題關鍵:克里米亞戰爭充分暴露了農奴制和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朽性。成為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的直接誘因。
思路引領: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為了擴大勢力范圍,攫取更多的土地;為了挽救政治危機,轉移國內矛盾;客觀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答案提示: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的失敗:充分暴露了俄國農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加劇了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俄國統治者從政治昏睡中清醒過來。
【學思之窗】
1.彼得一世改革以來,一直注重面向西方,發展近代工業,19世紀初,俄國的生鐵產量一度居世界首位。想一想,為何到19世紀中葉,俄國同西方國家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解題關鍵:要能認識到是由于農奴制的存在,才導致了差距的存在。
思路引領:政治上沙皇專制制度的落后。經濟上封建農奴制經濟的落后。
答案提示:彼得一世時的改革,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利用農奴勞動,發展了近代工業,不過這種工業只是建立在手工工場的基礎上;19世紀以后,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發展迅速,工業革命以后的工業發展是建立在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基礎上,俄國的農奴制不僅不能為工業發展提供必要的自由勞動力,還造成了國內市場的萎縮,這就使得俄國的經濟發展同西方國家的差距日益拉大,俄國日益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