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1861年俄國進行了農奴制改革,這樣,農奴從法律上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改革后獲得“自由”的農民還要受控制在地主貴族手里的村社管理。
由于改革的不徹底,獲得自由的農民在經濟上卻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放,所受的壓迫仍然存在。1861年改革后出現了兩種土地所有制,即獲得解放的農民以贖買的方式獲得的小塊土地和貴族地主繼續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農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優勢。1877~1878年歐俄部分的9 150萬俄畝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萬俄畝屬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勞動力仍被束縛在封建經濟活動中,依靠封建地租進行生產。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xx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農民雖付出了高昂的贖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質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農民公用的水塘、牧場及森林也都歸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減少,農民在經濟上更加不能自立,他們不得不向地主租地。這樣,獲得“解放”的農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封建工役制盛行,佃農除了以一半收成作為地租交給地主外,還要用自己的(或借來的)馬匹和農具無償地為地主服勞役。與此同時,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俄國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農民走向破產,淪為無產者。農村中,資本主義和農奴制殘余緊密結合,廣大農民遭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
農村的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反對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日益高漲。1861年俄國有1 176個莊園的農民暴動,并持續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別又有400處、386處領地發生了最嚴重的農民反抗事件。
(4)民粹主義的形成和主張。
①民粹主義和民粹派的形成。民粹主義是19世紀中期在俄羅斯出現的一個思想流派。民粹主義在俄國產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種長期處于經濟落后、農民小生產者占優勢的國家里帶有普遍性的歷史現象,它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俄羅斯封建制度發生碰撞、農民生存狀況發生惡化的情況下產生的。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大轉變時刻,一批代表著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青年知識分子沖上了俄國政治斗爭的舞臺,形成了“民粹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到民間去”的運動。“民粹”兩個字是從俄語的“民意”轉譯而來的。這個思想流派帶有濃厚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它在俄羅斯歷史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就反對農奴制殘余和沙皇專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觀愿望來看,民粹主義者具有一定的進步和革命性。
②民粹主義和民粹派的思想主張。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的主張趨向激進,他們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反抗沙皇專制統治。民粹派眼里的社會主義,是出于對資本主義的本能反感而熱衷于“走另一條路”。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現象,他們不加分析地把資本主義和大規模商品經濟視為衰落和禍害,對在俄國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深惡痛絕。同樣,他們對工人階級也采取了錯誤的態度,不是把工人階級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俄國歷史的不幸。他們認為俄國無須經由資本主義階段而徑直過渡到社會主義。“人民的精粹”胸懷高昂的革命斗志,提出了“到民間去”的著名口號,開始反對專制統治的漫漫征程。這些知識分子換上農民的服裝,化裝成鞋匠、醫士、裁縫或鐵匠到農場去,走鄉串鎮,鼓動農民的反抗情緒。但是,力主“民意”的民粹派并沒能贏得農民更多的理解,事實上知識分子們也不真正看中農民的力量,他們認為,作為革命的主力軍,有這些“人民的精粹”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