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19世紀七十年代,革命仍然只是少數知識分子的事業。進步的民粹主義革命家在鐵血紀律與權威之下秘密結合起來,通常是通過策動叛亂甚至以個人謀殺的手段奪取政權。1878年民粹派建立的民意黨是個高度集權的密謀組織,為了反對沙皇的統治,奉行了“以行動作宣傳”的信條。對民意黨來說,“以行動作宣傳”含義就是選擇作為專制獨裁體現者的特定個人作為攻擊目標。他們認為,沙皇、皇室主要成員以及政府高官等就具有這樣的象征性價值。內心里極度厭惡資本主義的民粹主義者陰差陽錯扮演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角色。
民粹主義者理論上的錯誤導致了實踐上的失敗。追隨他們的無數青年犧牲在沙皇政府的屠刀下,其中也包括列寧的哥哥。
(5)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1880年前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亞歷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暗殺。1881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頭遭到暗殺身亡。
建議教師運用課本【學思之窗】中對俄國19xx年革命的文字介紹和圖片,思考本節難點: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國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為以后進行十月革命歷史的教學作好鋪墊。
到20世紀初,俄國處在近代化進程的交叉路口。農業危機帶來連年災荒,饑荒迫使農民不斷掀起反抗斗爭,這又引起了俄國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隨著工業化的進展,造就了一大批產業工人,俄國工人階級不斷掀起經濟政治斗爭,此起彼伏的工人罷工斗爭是20世紀初俄國社會矛盾激化的又一方面內容。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20世紀初與沙俄政府的矛盾斗爭不斷激化,終于釀成了19xx年革命的爆發。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還可用以下方法:
首先打出兩個英語單詞“modernize”“modernization”問學生這兩個英語單詞怎么讀?是什么意思?從課文標題《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談起,向學生解釋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一詞并非漢語所固有,最早于近代從日本引進,這一詞語是從歐洲語匯翻譯過來的,modernize(使現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來),也可以翻譯成“現代化”。近代化是一個科學概念,是指近代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根本轉變。它在經濟領域的變化叫工業化、全球化,其社會結構的變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結構的變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觀念的變化是理性化、科學化。或者說,所謂近代化是指以工業化為核心和由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經濟近代化、社會近代化、個人近代化等各個方面。還可以說,近代化是從傳統的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宗法社會逐漸向商品經濟發達的現代工業法制社會的轉型,這種轉型是一個廣泛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彌散和擴散的性質,首先在西歐突破,然后伴隨著血與火強行擴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個全球性的大轉變。
第一目、第二目內容都比較理論化,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可通過老師的講述和分析、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寫歷史小論文,開設歷史小講座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和加深對這兩目內容的認識,并逐步形成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能力。第三目的內容比較生動形象,比較感性化,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教師要掌握豐富生動的歷史資料,懷著豐富的感情,通過具體過程和情節的描述,營造歷史情景和氛圍,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感和歷史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