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4、俄國農奴制危機的總爆發——克里米亞戰爭
目的:為了擴大在 ,攫取 ,也為了轉移 。
1853年,俄國派軍隊侵入
概況: 英法聯軍很快進抵俄海軍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雙方展開激戰。
1855年 戰敗。(注意:戰敗的原因)
1856年,雙方簽訂和約。
結果:俄軍撤回在 ,拆毀 ,交出 。
影響:
第七單元第二節 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學案
學習目標:
識記:亞歷山大二世積極推進改革,進程從秘密到公開,方案從多元到相對一致;1861年俄歷二月十九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解放法令,下令廢奴;改革極大地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資本主義性質,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但高額贖金,繼續盤剝和奴役農奴是歷史的局限性。
理解:為什么俄國最終會選擇改革的方式變革社會;法令主要內容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組織管理三方面;列寧為什么說“1861年誕生了19xx年”。
運用:結合背景探究改革的必然性;分析內容間的相互關系;對法令內容及其實施予以全面評價。
學習重難點:
重點:俄國“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
難點:全面理解“二一九法令”的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
學前思考:
閱讀下列材料:
俄國杰出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家和文學家代表之一赫爾岑在倫敦出版的《鐘聲》雜志的辦刊宗旨中聲稱:“你們悲慘的工作不會這樣消亡,看星星之火即將燃成熊熊烈焰……”
俄國“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緩的步驟”是“把農民從地主的壓迫下解放出來!把納稅才從嚴刑毒打中解放出來”!
19世紀中葉,農奴制的存在成為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壓迫的呼聲傳遍俄國的大街小巷,敲響了農奴制的喪鐘,統治者已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改革勢在必行。
思考:為什么俄國波瀾壯闊的斗爭沒有匯成一股強大的革命洪流,徹底摧毀整個封建統治?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如何全面評價這些措施?
自主學習:
一、改革的醞釀
1、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的醞釀
(1)思想基礎:
(2)組織基礎
3、頒布改革方案
4、改革的內容:
(1)關于農奴的人身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