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
單元學習小結
一、 重要概念簡釋
【克里米亞戰爭】
為了擴大勢力范圍,攫取更多的土地,也為了轉移國內矛盾,19世紀沙俄繼續在黑海地區進行擴張,企圖奪取黑海海峽,引起了英、法等列強的不滿,1853年10月俄土戰爭爆發,英、法等國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對俄作戰。1856年,戰爭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結束。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在克里米亞半島,故稱克里米亞戰爭。 這場戰爭中落后的農奴制俄國損失慘重,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
【農奴制】
15~19世紀俄國封建社會中封建領主在其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剝削奴役農奴的經濟體制。由于被剝削的主要對象是農奴,故名農奴制,又稱封建領主制。在這種制度下,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農奴主,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實行超經濟的強制剝削,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5年12月,俄國一些反對農奴制和封建專制制度的青年軍官在彼得堡發動了武裝起義,試圖推翻沙皇的封建專制,廢除農奴制,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遭到沙皇政府的鎮壓,但是它揭開了俄國貴族革命的階段,喚醒了一代年輕人。
【“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特別宣言》。因為這一天是俄歷2月19日,所以歷史上把這些法令稱為“二一九法令”,又稱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廢除了臭名昭著的農奴制,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成為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但是,“二一九法令”實際上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存在局限性。
二、歸納與總結
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因素在俄國逐步發展起來。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加深了農奴制的危機。全國各地的農民反抗斗爭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沙皇統治岌岌可危,為了防止革命爆發,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即位不久的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廢除農奴制,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批準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農奴制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資本主義工業獲得迅速發展。但是,改革后俄國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農奴制改革之后,俄國又在政治、司法、軍事、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俄國從農奴制社會逐步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進。
三、歷史感悟
略
第七單元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背景 政治上 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受到嚴重威脅(主要) 地主對于農民的窮兇極惡的壓榨和奴役,引起農民不斷地騷動。從而引發農奴制的危機。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
經濟上 農奴制使俄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與西歐國家差距很大 農奴制給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自由勞動力短缺、工業資本缺乏、國內市場狹窄)俄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