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建議教師按照課本提示的1861年改革的概述,就以下內容對學生進行復習和反饋并提出問題:改革前,俄國社會有哪些舊的社會矛盾?改革后,俄國社會又出現了哪些新的社會矛盾?
1861年改革的國內背景是在農奴制行將崩潰、農奴制危機即將引發革命的形勢下,由貴族地主主持進行的,國際背景是工業革命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優勢的確立;前提是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其主觀目的在于防止革命爆發,緩和社會矛盾和危機,維持沙皇專制統治,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貴族地主的利益。性質是由沙皇政府和貴族地主階級主持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內容是廢除落后的農奴制度,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采取的手段則是發展資本主義,改造過時的封建制度;作用是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改革后,俄國社會經歷著深刻的變動,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傳統的經濟體制趨于瓦解;另一方面,沙皇專制制度仍然統治著這個國土遼闊的國家。落后的政治體制嚴重地阻撓著經濟體制的徹底解體和市民社會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俄國資本主義工業和傳統農業的發展不斷失衡,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矛盾不斷深化,使改革后俄國的近代化進程面臨著深刻的危機。
(2)資產階級的境遇和態度。
建議結合同一時期歐美發達國家工業經濟發展的情況、工業資產階級的地位及態度,比較分析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水平及資產階級的地位境遇和政治態度。
俄國沒有發生過歐美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封建制度頑固地占據著統治地位,改革后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在前資本主義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響下進行的,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由于廣大農民的貧困,社會購買力低下,大大縮小了工業品的國內市場。同時由于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為工業提供必要的原料。
農奴制殘余還滲透到新的工業資本中去,許多資本家、公司主人或股票持有者也是大地主、大土地所有者,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租剝削;工廠采用封建宗法制家長式管理制度,活像封建領地莊園,大大損害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以致俄國的工廠從來沒有獲得像歐美國家那樣高的勞動生產率。
封建國家政權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專制國家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國1/3的土地和2/3的森林)、最大的資本家(掌握用珍貴原料在國營工廠生產的一切產品,出賣一切酒精產品,在中心銀行協助下掌握全國財政和全國7/8的電訊設備),最大的鐵路所有者(占有全國鐵路的2/3)。
政治上,俄國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貴族地主階級統治著俄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資產階級既沒有獨立地掌握過政權,也沒有獲得分享政權的資格。由于長期的封建農奴制統治造成的貧窮落后,以致資本原始積累沒有準備好充足的資金,為解決資本嚴重缺乏的問題,除了加緊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外,還有兩個辦法,一是不斷對外侵略掠奪,二是大量吸收外國資本,而這些都必須依仗國家的力量。
因此,俄國的資產階級一方面不滿意自己政治上的無權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附于掌握國家政權的封建地主階級。
(3)農民階級的處境和反抗。
建議提供一定的數據,說明改革后“封建殘余”在農村經濟中的反映和農民階級的不滿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