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二一九法令” 1861年俄歷二月十九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解放法令,下令廢奴 法令主要內容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組織管理三方面 分析內容間的相互關系 歸納特點
分析內容
應用插圖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動力
進步與局限 改革極大地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資本主義性質,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但高額贖金,繼續盤剝和奴役農奴是歷史的局限性 列寧為什么說“1861年誕生了19xx年” 對法令內容及其實施予以全面評價 辯證思維和唯物史觀的養育 改革延緩了革命到來,但不能消除革命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俄國“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
難點
全面正確理解“二一九法令”的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角度介紹了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基本情況:改革的醞釀(前奏曲),改革法令的主要內容(核心措施),法令頒布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綜合評價)。學習時應結合背景知識,加深理解措施及其影響。
本課引言是由文字概述、要言引用、主要問題設計和重要概念四部分組成。突出了改革的迫切性和復雜性。
新課導入建議:
介紹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的詩文:
“你們悲慘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
決不會那樣消亡……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
陰暗的牢獄會覆亡,
自由會愉快地在門口迎接你們,
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同時介紹流放中的十二月黨人的應和詩片段和俄國杰出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代表之一赫爾岑于倫敦出版的《鐘聲》雜志的辦刊宗旨:
“你們悲慘的工作不會這樣消亡,
看星星之火即將燃成熊熊烈焰……”
俄國“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緩的步驟”是“把農民從地主的壓迫下解放出來!把納稅者從嚴刑毒打中解放出來!”
指出農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壓迫的“鐘聲”傳遍俄國大街小巷,敲響了農奴制的喪鐘,統治者已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改革勢在必行。從而引入本課課題: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同時設問:為什么俄國波瀾壯闊的斗爭沒有匯成一股強大的革命洪流,徹底摧毀整個封建統治?為什么俄國最終出現了由掌握國家政權的地主階級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一目“改革的醞釀”
1. 為什么俄國最終選擇了改革方式變革社會?亞歷山大二世上臺后面臨著及其嚴峻的形勢。他意識到,只有通過改革,廢除農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鞏固統治,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當時俄國資產階級十分軟弱,對沙皇政府有較大的依賴性;無產階級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
2.改革的焦點問題不是地主內部的斗爭而是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階級斗爭。亞歷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負責農奴制改革的組織“農民事務總委員會”,主要由一些高級官吏和大農奴主組成。這些官吏和地主貴族的代表分成好幾個派別,有的反對分地給農民,有的主張只允許農民贖一小部分土地。農民不僅要求從農奴身份下解放出來,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無代價地進行分配,并不斷斗爭。面對農民運動的強大壓力,最后政府否決了解放農奴而不給土地的草案。
教學建議:以設問──小組討論──釋疑方式,理清各種改革方案的脈絡與實質,重點分析、強調改革機構和負責代表的階級性質,為理解改革內容的具體表現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