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教學建議,本目教學教師可先請學生回答1861年改革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教師進行歸納概括后,介紹改革后俄國的農民情況。
① 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的因素。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二一九法令”的內容,得出結論:農民在法律上獲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權利;通過交納贖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擁有土地的合法權利。在此可引用沙皇政府頒布的《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農民這樣地獲得了一定數量土地為私有產品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使學生加深理解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② 俄國改革后農民的情況。改革后,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發展,農業生產具有資本主義特征,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出現了谷物區、畜牧區、亞麻區、甜菜區、馬鈴薯區等,商品化農產品增加,機器使用越來越廣泛。農村中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形式增長,出現了一批使用雇傭勞動力的農業資產階級,使用雇傭勞動成為日益普遍的現象,地主被迫按資本主義原則來改組經濟。但是,俄國農業資本主義存在有很大的畸形發展的現象(詳見第三目)。從經濟結構來看,改革后,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靠輸出谷物換取外國工業品的農業國,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2/3的國民經濟產值來自農業。80年代末,歐俄(俄國歐洲部分)43個農業省份中,有19個省已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了。同時,就農民而言,改革后很快出現分化,既出現了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貧苦農民的工農業雇傭領導者,也造就了一部分富農。但封建農奴制殘余仍大量存在。建議教師運用教材上【歷史縱橫】欄目里的數據材料,對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情況加以說明。
(2)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
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致使俄國工業迅速增長,工業革命進程加快,工業領域的主要部門出現了大機器逐漸排擠手工領導的現象。
教學建議:可引用以下一段數據材料和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統計表(出自《改革與革命──俄國現代化研究》)
時間 企業數 工人數(人) 產值(千盧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 51937
這些數據材料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認識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發展情況。
在19世紀60~70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機器制造業是制造工作“母機”的工業,它的發展必然推動俄國工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改革后俄國工業的發展水平雖然遠遠落后于西歐,但對其落后的基礎來說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一般認為,俄國在19世紀8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90年代工業高漲,生產大幅度增長,許多部門的產量出現幾倍、幾十倍的增加。重工業和鐵路運輸業發展最為迅速。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工業中心的形成,除老的工業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外,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區,頓巴斯是煤炭業、冶金工業區,巴庫是石油工業區等。
建議教師運用教材上插圖《巴庫油田的井架》和【歷史縱橫】欄目里的數據材料,對俄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情況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