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2.十九世紀俄國一名知識分子說:“維護奴役人的農奴制度本身,是不會有成效的,而且也毫無裨益,無論社會良心或當代工業、國民福利和國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處它的死刑。”他為什么這樣評論農奴制,你對農奴制有什么看法?
解題關鍵:為什么這樣評論方面:已認識到了農奴制的腐朽性。看法方面:農奴制必須廢除。
思路引領:由于農奴制的存在,農民處境惡劣、生產效率低下;工業發展緩慢;生活貧困、體質很差;農民暴動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影響社會安定和政局的穩定。
答案提示:(1)因為他已經認識到農奴制是一種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為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障礙,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必然會被歷史所淘汰。(2)只有廢除農奴制,盡快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俄國才有出路。
3.尼古拉斯•皮洛哥夫是一名外科醫生,他在趕往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救治傷員的途中有這樣的記述:“整條道路──忙著傷員、槍支、牛馬飼料的運輸。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病號,其中有些還是截過肢的,三三兩兩躺在馬車里,凍得打顫,不住的呻吟。在齊膝的泥漿中,人和牲口寸步難行;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死去的牲口;──同時聽得到傷員的呼號、烏鴉成群地飛向獵物的號叫、備受折磨的馬夫的咆哮、以及遠遠來自塞瓦斯托波爾加農炮的吼叫。”請你聯系課文有關內容,分析戰爭的慘烈景象,告訴我們俄國軍事上有哪些不利的信息?
解題關鍵:戰爭的失敗實質上是政治體制的失敗、經濟體制的失敗。
思路引領:武器的落后、運輸工具的落后、軍需品的不足等。
答案提示:俄國士兵使用的步槍的射程只有西方軍隊士兵步槍射程的1/3;俄國士兵要用帆船對付英法國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亞沒有鐵路,俄國士兵不得不用馬車來拉軍需品,不得不在抵達前線之前步行數百里。聯軍卻在克里米亞占領區修筑了鐵路,能及時地補充作戰物資。除此之外,俄軍還缺乏必需的醫療器械和藥品,甚至沒有作戰地圖。軍官也利用戰亂侵吞公款、貪污軍需物品。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1855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面臨哪些問題?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問題?
解題關鍵:農奴制的危機、資本主義發展的緩慢、新思潮的涌動、戰爭的失敗。
思路引領:從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四個方面考慮。
答案提示:政治上: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受到嚴重威脅。
經濟上:俄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與西歐國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會上:革命民主主義者積極發動武裝起義,準備推翻俄國農奴制。
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最主要的問題是政治方面的問題:即沙皇的統治受到威脅。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必須進行農奴制改革。
(二)學習延伸
此題屬于開放性題目,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問題中提到的“可能的解決之道”,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有可行性,老師就應該給以肯定,不必拘泥于一種固定的答案。
1 19世紀中葉的俄國
【內容標準】
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知識與能力】
了解俄國農奴制概況,列舉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表現;比較俄國資本豐義發展與西歐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差距。
了解俄國農民和資產階級反農奴制的斗爭,理解俄國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