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政府制訂了《城市條例》。1870年6月18日,亞歷山大二世批準了《城市條例》,根據這個條例,廢除等級原則,建立無等級的城市自治機關,凡年滿25歲的納稅公民都有權參加城市自治,這就擴大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設立城市杜馬(議會),城市杜馬代表的選舉按財產資格進行,保證大資產階級在城市杜馬的優勢。城市杜馬由參政院直接管轄,且要受省長監督。城市杜馬的權限僅限于純經濟問題,主要管理市政建設、國民教育、公共衛生、社會救濟、福利保險、交通財政、報刊印刷等方面。
(2)司法制度的改革。亞歷山大二世認為,廢除農奴制使原來的等級法院無法再存在了,必須改造以適應新的形勢。1864年11月,亞歷山大二世批準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規定了無等級審判,原告和被告的律師進行公開辯論,實行審判的公開性,保證法官的獨立性等。
(3)軍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亞歷山大二世意識到,克里米亞戰爭暴露了沙俄帝國軍隊的許多弊病, 如軍事機構重疊、龐雜;裝備落后,戰術陳舊;軍官指揮無能,士兵地位低下,沒有能動性,必須進行軍事改革。軍事改革內容主要包括:提高士兵的地位,廢除對士兵的體罰,縮短服兵役的期限;在全國成立15個軍區,直接受陸軍部管理;炮兵、近衛軍、工程兵、作戰軍和軍事院校轉歸陸軍部管轄,結束政出多門的現象;加強對軍官的培訓,高等軍事學院培養高級軍官,士官學校培養軍事工程專門人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男性居民不分財產多少,均應服兵役,陸軍現役6年,預備役9年,海軍現役7年,預備役3年,現役和預備役期滿人員編入人民軍,直到40歲;軍官仍盡量選用貴族。
1863年6月,亞歷山大二世批準了國務會議提交的《大學章程》,規定大學校長、系主任由教授選舉產生,經教育部批準任用。教授委員會有權獨立解決教學、科研和人員聘用等重大問題。一年多以后,又頒布了《中學章程》。根據這個章程,中學分為古典中學和實科中學兩類。古典中學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畢業后進入大學學習。實科中學著重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畢業后進入高等技術學校學習。
(4)政治改革的成果。政治改革使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沙皇專制政權逐漸成為俄國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雖然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沙皇專制政權,但客觀上確實促進了俄國社會從封建農奴制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同時,改革使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法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變革愿望越來越強烈,俄國出現了人思想觀念的近代化。
第三目“亞歷山大二世遇刺”
教材闡釋了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后俄國社會各種矛盾激化的原因和表現,民粹派的形成和對亞歷山大二世的刺殺行動。教材首先分析了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其不徹底性是新舊矛盾交織的根本原因,其次從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兩個方面分析了他們的境遇及其與沙皇專制統治的矛盾,然后教材分析了代表農民利益的平民知識分子政治派別民粹派的形成。最后,教材指出了亞歷山大二世被民粹派所暗殺的悲劇結局。
(1)改革后各種新舊矛盾的交織和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