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政治的緩慢變革 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歷史作用 了解1861年后俄國在政治方面變革的具體情況,分析政治改革的影響 認識政治改革對社會前進和歷史發展的重大推動促進作用
亞歷山大二世被刺 新的社會矛盾的出現;資產階級的崛起和軟弱;農民反抗斗爭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亞歷山大被刺身亡 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殘余的存在,導致俄國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 理解為什么在相對落后的俄國會爆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廢除農奴制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政治上的緩慢變革。
難點
“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為什么被刺?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國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建議在上課時用多媒體設備放映林肯、亞歷山大二世的圖像,提出問題:你能認出這兩位在19世紀60年代的世界歷史上都留下了重要歷史痕跡的人物嗎?請簡要評述這兩位人物在歷史上的主要功績。學生回答:美國總統林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林肯在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中領導北方取得了勝利,為維護美國的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亞歷山大二世于1861年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俄國近代歷史的重大轉折點。老師指出,既然亞歷山大二世是俄國農奴的“解放者”,那他為什么會被刺?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國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起學生對本課探究的主要問題“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響”的興趣。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俄國廢除農奴制以后俄國社會的變化及向近代化發展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政治上的緩慢變革;亞歷山大二世遇刺。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改變了俄國的社會性質,使俄國在近代化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政治上的變革,也為后來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階級條件和政治基礎。
本課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主要問題設計和重要概念三項組成。文字概述采取了倒敘的方法,從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引入疑難問題:既然亞歷山大二世是農奴的“解放者”,那他為什么會被刺?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國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入本課探究的主要問題:農奴制改革對俄國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響?
第一目“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列寧在評論俄國1861年改革時說:“1861年2月19日標志著從農奴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新的資產階級的俄國的開端。”教材闡釋了1861年改革后俄國經濟基礎的近代化進程,介紹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表現和問題。教材首先簡略指出了1861年改革是推動俄國封建經濟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然后重點敘述了改革后俄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變化、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原因和情況。最后指出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