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第三,指出農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社會矛盾。教師可提供原始數據來說明農民騷動次數之多,影響之大。以此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農民的騷動威脅著農奴制度的政治、經濟基礎。
第四,簡要介紹俄國農奴制下的農民不同的劃分,讓學生理解無論哪種農民都受到封建統治者的奴役。
第二目“步履艱難的俄國工業發展”
(1)俄國工業發展的背景。19世紀上半期,西歐國家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沙皇俄國卻仍然是一個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但是,從19世紀中葉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緩慢發展,并且逐步破壞著封建農奴制基礎,使農奴制危機不斷加深。18xx年,俄國有1200家手工工場,到50年代末逐步發展到2 800家。19世紀三四十年代,俄國開始了工業革命。1858年,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機158架。隨著工業的發展,工人人數也不斷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萬名。同時,工業中自由雇傭勞動也逐漸超過農奴勞動。自由雇傭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xx年為48%,1860年上升到87%。
(2)俄國農奴制和沙皇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無論是從疆域,還是從人口上看,都是歐洲的第一大國。俄國很早就同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往來。但是,俄國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政治上,俄國實行封建專制制度。而同時期的西方諸國如英國、法國等,卻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鎖,建立起強大的資產階級政權。經濟上,俄國占統治地位的是封建的農奴制經濟, 1861年前,俄國的農業勞動力仍占勞動力總數的89%,國民財富收入的71%是由他們創造的。俄國工業勞動力只占到勞動力總數的10%左右,且工業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場,以手工勞動為主。同時期的英、法等國卻已在生產中大規模使用機器生產。1860年,俄國的鐵產量為29萬噸,德國的鐵產量在1850年時就已達到40.2萬噸,英國在1850年時的鐵產量為225萬噸。鐵路建設最能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1860年,俄國建成的鐵路只有1 600公里,同年的英國建成的鐵路則有14 603公里,法國到1861年時建成的鐵路有9 160公里。
教學建議:
首先,教師提供有關俄國在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發展的材料,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了哪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并討論。讓學生理解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俄國封建社會內部緩慢發展。
其次,根據本課教材中所提供的“各國人均收入比較(1861)”材料,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學思之窗】中的問題“為何到19世紀中葉,俄國同西方國家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教師從政治、經濟體制兩個方面去幫助學生分析。使學生深入理解俄國只有廢除農奴制,才有出路。
第三目“新思潮的涌動”
(1)十二月黨人起義。19世紀初,一些在大學和軍官學校里學習的貴族青年,接觸到了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先進思想,特別是參加18xx年反拿破侖戰爭,進入法國等西歐國家,親身感受了西歐先進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他們日益不滿沙皇專制統治,在人民革命運動的推動下,掀起了反對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斗爭,最終在1825年俄歷十二月發動了起義。這些革命者也被稱為十二月黨人。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局限性是明顯的,十二月黨人不敢發動人民群眾,使起義處于孤立無援地位而最后失敗。但是,這次起義仍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它是俄國歷史上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第一次公開武裝發動,它標志著俄國革命運動史的開端,促進了人民的覺醒,對后來的俄國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