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2、政治上:農奴制引發尖銳的階級矛盾
3、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
4、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社會矛盾尖銳化——直接原因
2 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俄國的建立
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初
中心:莫斯科公國
二、背景
1、俄國的農奴制
(1)確立
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時間:17世紀中期
(2)強化:彼得一世改革
(3)后果:階級矛盾激化,農民騷動頻繁,農奴制陷入危機。
2、步履維艱的俄國工業發展
(1)俄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
原因:受歐美國家的影響,俄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
表現: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開始取代手工工場
(2)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原因:農奴制的阻礙(自由勞動力、資金、國內市場)
表現:[1]仍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
[2]工業生產遠遠落后與西歐國家(英法)
3、新思潮的涌動
(1)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5年]
原因:一些年輕軍官受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
目的:推翻沙皇的封建專制,廢除農奴制。
結果:被鎮壓
影響:對俄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知識分子對俄國現狀和未來發展展開討論
原因:[1]農奴制陷入危機
[2] 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影響
派別與主張:
守舊派:主張自上而下通過地主與農民之間的自愿協調進行平緩的變革;
改革派:主張必須解放農民,由農民向地主贖取份地;
激進派:主張無條件地給予農民自由和土地。[代表人物: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
4、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 俄國——英法土)
原因:[1]擴大地中海和西亞等地的勢力,攫取更多的土地[根本原因];轉移國內
矛盾;(俄)
[2]奧斯曼帝國戰略地位重要,國力衰弱。
重要戰役: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結果及原因:俄國戰敗 [根本原因:農奴制的腐朽]
性質:對俄、英法來說是侵略戰爭;對奧斯曼帝國來說是自衛戰爭;
[俄與英法之間戰爭的實質:是封建農奴制國家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
影響:[1]使俄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喪失了歐洲大陸霸主的地位]
[2]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
[3]推動了農奴制改革。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背景歸納
1、農奴制的確立和強化,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頻繁,農奴制陷入危機;
2、俄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受到了農奴制的嚴重阻礙;[根本原因]
3、新思潮的影響;
4、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直接原因]
三、改革的醞釀
目的:化解矛盾,鞏固統治,增強國力,重振大國威望。
醞釀:1、亞歷山大二世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堅持推行改革;
2、借助輿論力量化解來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成立各級專門委員會,討論、草擬改革方案。
四、“二一九”法令(1861年)
核心內容:廢除農奴制
具體措施:1、政治上: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享有公民權利,地主再也不能把他們當成私有財產任意買賣、贈送和抵押;
2、經濟上:[1]農民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多少、肥瘠由地主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