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2)革命民主主義者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農民的反農奴制斗爭,在俄國平民知識分子中間引起了熱烈的反響,這些平民知識分子在思想方面表達了農民的利益和愿望,成為農奴解放運動的鼓動者。他們積極宣傳使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廢除農奴制。在1859~1861年間,他們成為社會政治舞臺上一個重要力量。平民知識分子中間最杰出的人物有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1857年,赫爾岑出版《鐘聲》雜志,大膽提出消滅農奴制的主張。他呼吁把農民從農奴身份中解放出來,并且把土地分配給他們。赫爾岑雖然有時也幻想由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地解放農奴,但是他也認為如果這條路行不通的話,就應該采取革命手段。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態度則更為堅決,他是一位充滿戰斗精神的政論家及文藝批評家,他積極傳播農民革命的思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勞動人民無異于緣木求魚,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對統治階級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張為了廢除農奴制度,必須消滅專制制度。在他看來,俄國必須實行農民革命,推翻專制政體,把土地歸還給農民。他在19世紀50年代末展開了廣泛的宣傳活動,強調用革命方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主張把土地分給農民,堅決反對由農民贖買土地。
1859~1861年間,俄國出現了一些革命組織。如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組織和赫爾岑等人在倫敦成立的組織,都制訂了革命綱領。但是,這些革命活動最終并沒有真正發展為革命。這樣,“自下而上”地消滅農奴制的企圖終于以失敗告終。
教學建議: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簡單回顧19世紀初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主張以及對俄國貴族青年的影響。如伏爾泰的“希望通過‘開明’君主的改革過渡到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使他們對農奴制和封建專制不滿。并最終發動了武裝起義,即“十二月黨人起義”。
其次,讓學生看書中的【資料回放】和【學思之窗】,了解19世紀初的俄國貴族和19世紀四五十年代俄國知識分子對農奴制的不同認識。
第三,教師出示原始材料《車爾尼雪夫斯基致領地農民書》,讓學生從第一手資料中去感受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反對農奴制的斗爭,便于學生對激進派主張的深刻理解。同時也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對原始資料的興趣,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能力。
第四目“克里米亞戰爭”
(1)克里米亞戰爭爆發的背景。克里米亞戰爭是西歐資本主義列強與沙皇俄國之間在土耳其問題上的矛盾尖銳化的結果。這個矛盾之發生,首先是由于這些強盜國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國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處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頗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有經濟上及戰略上的價值。君士坦丁堡是東西方貿易往來必經之處,也是控制黑海與東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歐洲列強都想控制海峽和君士坦丁堡。俄國為了擴大勢力范圍、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轉移國內矛盾,一直想鯨吞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控制海峽。
(2)克里米亞戰爭的經過及結果。1853年至1856年,俄國為奪取黑海出海口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起初,奧斯曼帝國軍隊不堪一擊,俄軍占據了大片土地。俄軍的行動嚴重損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這樣,俄國的主要對手實際上是英法。在戰爭中,俄國的士兵英勇善戰,但形勢卻令人絕望;俄國士兵使用的步槍的射程只有西方軍隊士兵步槍射程的1/3;俄國士兵要用帆船對付英法國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亞沒有鐵路,俄國士兵不得不用馬車來拉軍需品,不得不在抵達前線之前步行數百里。聯軍卻在克里米亞占領區修筑了鐵路,能及時地補充作戰物資。除此之外,俄軍還缺乏必需的醫療器械和藥品,甚至沒有作戰地圖。軍官也利用戰亂侵吞公款、貪污軍需物品。因而,恩格斯在談到這次戰爭時寫道:“克里米亞戰爭的特點就是一個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對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絕望的搏斗。”對于戰爭的結果,也早就有人做出過這樣的預言:“文明現正以它的力量反對我們,我們已為與文明的這場斗爭做什么準備工作了嗎?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口來對付這場斗爭。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侖的光榮戰役時,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來,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步不前。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