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局限性表現在:農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體現改革的不徹底性;“解放”后的農奴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呈現出掠奪性;改革后農民土地比原來還少,不足以維持生計,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盤剝和奴役,有很大的欺騙性。
【學思之窗】
你怎么樣理解農民的這種變化?
解題關鍵:農民在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份地。
思路引領:改革是人民革命斗爭的副產品;農民對改革抱有極大的期望;對農奴主的階級本質認識不透徹。
答案提示:從背景上看:改革是人民革命斗爭的副產品;農民對改革抱有極大的期望。從內容上看:農民在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份地。從過程上看:農民對改革的長期艱巨性、復雜性認識不深刻;對農奴主的階級本質認識不透徹。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又稱“解放法令”。
解題關鍵:農民在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份地,大小由地主決定,要出贖金。
思路引領:改革方式是農奴主階級自上而下進行的。
答案提示:“二一九法令”又稱“解放法令”。其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組織管理幾大塊。它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農奴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決定; 份地須高價贖買,未付清贖金前,農民仍須給地主服勞役,交代役金。規定大大加強了村社制度,幾個村社組成鄉,均隸屬地方政府委派的調停吏管理。
(2)簡要評說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進步性和歷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一方面,改革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須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使俄國工業迅速增長,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是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農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徹底。是在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的“合法掠奪”。它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必然給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亞歷山大不久遇刺身亡。國內市場不能充分活躍起來和農民對改革的不滿。使農民運動不斷發展,繼續推動俄國歷史向前。
(二)學習延伸
材料見教材
問題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物對待“二一九法令” 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問題二: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對農民的詐騙”這一說法?
答案提示:一、前者十分否定,后者充分肯定。
二、同意。因為封建殘余嚴重存在;私有農民改革后生活狀況仍然惡劣,引發新的頻繁起義;贖金遠高于當時的地價。
第3課 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
一、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俄國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落后 1.認識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而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認識近代化是近代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旋律,任何國家都無法回避近代化歷史浪潮的影響 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國近代化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探究俄國近代化過程所反映出來的歷史規律 分析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理解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學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