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鞏固 統治。
3、改革以后,俄國保住了大量 殘余,阻礙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三、改革后俄國的社會矛盾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
1、改革后俄國的社會矛盾
(1)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者的矛盾:
(2)農民階級與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
(3)民粹派與沙皇專制之間的矛盾:
2、亞歷山大二世遇刺
(1) 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遭暗殺身亡。
(2)新沙皇中止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許多改革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專制統治,但俄國 的進程沒有終止,資本主義經濟仍然在繼續發展,新的思想和新的社會力量在不斷壯大。
探究問題:閱讀課本圖片“19xx年革命”
思考: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國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
第1課 19世紀中葉的俄國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俄國的農奴制 俄國農奴的生活狀況 農奴制的存在導致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新思潮的涌動、對外戰爭的失敗。而這些正是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探究19世紀中葉的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方面的困難來尋求可能的解決途徑 分析農奴制的發展情況,探究農奴制對俄國生產力發展的阻礙作用 落后的制度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步履艱難的俄國工業發展 俄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的情況 提供資料,分析俄國工業發展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及根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才是強國之策
新思潮的涌動 俄國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 學生演示,主張的闡述 革命民主主義運動對促進社會進步起到積極作用
克里米亞戰爭 戰爭爆發的原因、時間及結果 問題探究 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俄國的農奴制。
難點
俄國農奴制和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朽性。農奴制的存在嚴重阻礙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教學內容分析和建議
本課教材從“俄國的農奴制”、“步履艱難的俄國工業發展”、“新思潮的涌動”、“克里米亞戰爭”四個方面介紹了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本課引言部分由文字描述、主要問題設計和重要概念三項組成。文字描述以十九世紀中葉俄國知識分子對克里米亞戰爭前夕俄國時局的預測為內容,然后引入思考“他們為何將與西方的這場戰爭稱為‘文明’之戰,對結局為何又如此悲觀”?這段材料指出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因為這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的俄國同工業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英法之間的戰爭。知識分子希望俄國經過這一沉重的打擊,使統治者認識到:只有廢除農奴制,盡快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才是俄國的出路。這就為講授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直接誘因作了鋪墊。
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把立足點放高一些,讓學生明白俄國農奴制改革是時代發展的結果。19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加快發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國開展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各國事件的發生盡管有其個性,但無一例外是受到本國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發展推動的結果,充分顯示了該時代的特征。為下面的教學搭好框架。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問題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進步觀念和全球史觀。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設計導入性問題,如:通過第七單元的引言我們知道俄國農奴制改革發生在哪一年?為什么要進行改革呢?在學生回答了這些比較淺易的問題之后,進一步深入提出新的問題:俄國又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進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亞歷山大二世發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這些問題,可以不要求學生立即作答,而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這樣導入新課,可以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不斷地探求知識,以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