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2、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
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
政治 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體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實際權力仍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專制。落后的政治體制嚴重地阻撓著經濟體制的徹底解體和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參照西歐模式進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進行無等級審判,還建立了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有利于法制化的發展 農村改革有限
軍事 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縮短服兵役的期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加強對軍官的培訓。有利于軍事的近代化 帶有一定的軍國主義色彩
教育 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促進了教育的近代化
思想 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法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變革愿望越來越強烈,俄國出現了人思想觀念的近代化
近代化
它在經濟領域的變化叫工業化、全球化,其社會結構的變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結構的變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觀念的變化是理性化、科學化
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之異同
(1)不同點:a背景不同:俄國:a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工業在俄國緩慢發展,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開始代替手工工場,而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b農奴處境日益惡化,農民運動波瀾壯闊地發展起來。貴族地主統治岌岌可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定廢除農奴制。日本:a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后的國家,實際權力掌握在世襲的將軍手里,天皇只是傀儡。農民生活悲慘,反抗斗爭此起彼伏。b資本主義已有一定的發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滿幕府統治,要求改變現狀。武士的生活狀況惡化,已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變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機嚴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國侵略,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怒。內外因的結合促進了幕府危機的總爆發,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政府進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國農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防止人民革命運動,維護自己的統治,迫不得已而進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維新則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擺脫外來的壓迫而進行改革。
(2)相同點:a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b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c結果相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改革都不徹底,兩國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運動
民粹派一詞是指從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識分子,得名于他們70年代中期“到民間去”,把這些到農民中去的知識分子稱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標是追求社會正義與社會平等,他們相信社會主義能體現這種正義與平等,故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民粹派的所作所為都以人民,尤其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所以,代表著民粹派的民粹主義的理論核心實際上就是“農民社會主義”。具體來說,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是一種罪惡和社會倒退;相信俄國社會發展的獨特性,俄國可以繞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主義的基礎,農民是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知識分子是一種主導力量,能夠領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