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3)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對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a就總體而言,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較西歐、美國仍然落后。俄國不具備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主要通過政府部門推行的不均衡發展戰略而使某些部門獲得有限發展,于是工業經濟的資源配置處于人為的扭曲狀態,數量擴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經濟效益的低下,所以,俄國的工業發展存在嚴重的弊端。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沒有占絕對優勢。b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長期內部積累的缺乏,使俄國關于經濟對外國資本的依賴十分明顯。從19世紀70年代起,法國就向俄國大量投資,1887年法國借款5億法郎給俄國,1888~1889年,俄國又在法國發行19億法郎的公債;到19xx年,俄國向法國借款已達79億法郎之巨。20世紀初,外國資本大量涌入俄國,沙俄政府為彌補資金虧空而大借外債,一戰前,俄國外債總額達40億盧布。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表現在一是教材所提到的工業發展布局的不平衡:俄國的工業生產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幾個主要地區,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工業成分很少;二是工業部門發展的不平衡:俄國工業經濟總體發展只能說是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態,但到20世紀初,俄國工業經濟的某一生產領域甚至進入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三是企業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政府主導型工業經濟政策下,俄國工業的發展較早出現最新的壟斷資本,到20世紀初,5%的大企業仍然控制著俄國50%以上的工業經濟生產,十幾家大銀行控制著全國約80%的資本。
第二目“政治的緩慢變革”
教材闡釋了1861年改革后俄國上層建筑的近代化進程,介紹了亞歷山大二世在政治領域各個方面的改革措施。教材首先重點敘述了亞歷山大二世在政治體制、司法制度和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然后指出,改革后雖然俄國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專制國家,但卻在俄國上層建筑的近代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1)政治體制的變革。俄國資本主義是沙皇政府出于維持專制制度大局而通過自上而下的漸進式改革主動培植的。它是一個奇怪的混合物,在其復雜的運作機制里極權專制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并行不悖、互為條件的。由于俄國社會生產力的嚴重滯后,而農奴制殘余勢力強大,工商業資本家集團力量微薄,輔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國家專政機器。同時由于俄國沒有經歷過資產階級革命,下層民眾絕大部分對政治的參與意識不強,類似西歐的資產階級自由派運動始終難成氣候,民主政治的發展程度與西方國家相差甚遠。但在1861年改革后,由于農民暴動不斷,沙皇只好作出讓步,在內政部成立專門委員會,在政治上作一些比較深層的改革。這個委員會提議試行地主自治,從縣級開始,把地方利益和地方問題結合起來,把農民和貴族捆在一起,讓他們為各自的利益互相牽制,以免危害專制制度。設置地方自治會議及其執行機關自治局作為自治機關,它通過選舉產生,地方自治會議的代表擁有表決權,根據財產的多少來決定代表的資格,以此保證地主貴族在地方自治局中占優勢。省地方自治會議代表由地方自治會議選舉產生。為了保證沙皇控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動,縣地方自治執行局主席由省長批準,不可靠的負責人,拒絕批準;凡與法律和國家利益相抵觸的自治決議省長有權終止。制定《省和縣地方自治機構》的法令,把地方自治機構的活動限制在純經濟領域。禁止各地方自治局互相聯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