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9世紀中葉的俄國
(2)尋訪老師或專家或上網搜索,與俄國農奴制改革有關的政治、文學、美術作者或作品有哪些?選擇其中較經典的作品或革命導師格言,仔細體味,寫份讀后感,與同學相互交流、欣賞。
(3)為了充分發揮同學們的各種才能、提高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歷史學習小組或班級之間可以聯合舉辦一場“歷史主題辯論會”,討論: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哪一個更大?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改革的醞釀”一目時,可用實物投影、幻燈或計算機介紹幾組圖片或材料
(1)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的詩文(見前文“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部分)
(2)十二月黨人的應和詩片段
“你們悲慘的工作不會這樣消亡,
看星星之火即將燃成熊熊烈焰……”
案例二 在介紹“二一九法令”一目時,可用實物投影、幻燈或計算機介紹幾組圖片或材料
(1)教材插圖《農民在莊園里聽貴族宣讀“二一九法令”》
(2)材料:“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對農民說這種期望是沒有根據的,一切勸導都不能動搖他們的信念;農民根本不相信地主會對他們作出任何讓步……懷疑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維護個人利益;只有采取強制和嚴厲的手段,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設問:農民是如何認識1861年改革的?他們的這種認識是符合客觀事實的,還是自己憑空的猜想?結合史實說明。
(參考答案:農民的懷疑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在改革前,亞歷山大二世就保證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作到了。改革過程中,讓農民高加贖買地主土地,實際上是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
案例三 在介紹“進步與局限”一目時,可用實物投影、幻燈或計算機介紹幾組圖片或材料。
(1)教材插圖《殘敗的俄國農村》。
(2)尋訪老師或專家或上網搜索,與俄國農奴制改革有關的政治、文學、美術作者或作品有哪些?選擇其中較經典的作品或革命導師格言,參與課堂交流,準備 “歷史主題辯論會”資料(略)。
四、問題解答
【探究的主要問題】
1.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解題關鍵: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農民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可獲得一份份地。
思路引領:亞歷山大二世是沙皇政府的代表,改革是被形勢所迫。
答案提示:亞歷山大二世借助輿論和各個改革組織,積極推行變法。他于1861年俄歷二月十九日,簽署一系列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稱“二一九法令”,又稱“解放法令”。
法令規定:政治上,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
經濟上:a農奴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決定;
b份地須高價贖買,未付清贖金前,農民仍須給地主服勞役,交代役金。
組織上:加強村社制度,幾個村社組成鄉,均隸屬地方政府委派的調停吏管理。
時限安排上:規定贖買前另設兩年的過渡期。內容充分體現了農奴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2.農奴制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進步性表現在:性質上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地位上實現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轉變;作用上廣大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利于工業革命的擴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