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動的調節
補充:dna分子復制:①發生在細胞周期的間期;②主要在細胞核內進行;③atp作能量;④a、t、g、c四種大量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⑤嚴格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⑥需酶系統參與(解旋酶,合成酶、復旋酶);⑦dna具作模板的能力;⑧伴隨有rna的轉錄。提問: dna分子復制對dna作為遺傳物質有何意義?
補充:在dna分子復制時:①邊解旋、邊合成、邊復旋,多個起始點同時進行,節省時間、效率高。②新dna分子雙鏈為“一母一子”;因此復制更為精確,致使遺傳信息更加穩定。穩定的遺傳信息從親代傳遞給子代,從而使生物的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連續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復制時毫無差錯,否則,自然界便沒有了變異,生物界就不會向前發展。(為以后學習“變異”打下伏筆)提問:一個dna分子復制幾代后的情況如何?
補充:因dna復制采用半保留的方式,所以一個dna分子經幾代復制后的所有dna中,只有兩個dna分子含有原dna鏈。但所有dna與原dna所帶的信息(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完全相同。(變異除外)
總結:通過兩課時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和dna分手的復制過程,明白了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特異性及dna分子半保留復制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課后熟悉教材,真正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第六章 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遺傳的物質基礎 三、基因的表達
教學目的1.了解染色體、 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基因的本質。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和原理。3.了解基因控制性狀的原理。4.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5.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原理。6.通過指導學生設計并制作蛋白質合成過程的活動模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1.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基因的本質。2.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和原理。
教學難點: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和原理。
教學用具:投影片。“遺傳工程初探”錄像片。果蠅某一條染色體上的幾個基因圖。dna轉錄rna過程的掛圖。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表。蛋白質合成示意圖。中心法則圖解。白化癥患兒圖。
教學方法:教師講述、啟發與學生討論探索相結合。課時安排 二課時。
復習提問:請同學們根據上節課學習過的dna的復制和前面學習過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受精作用等方面相關的知識思考下列兩個問題。觀看:投影片。
討論: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復習鞏固dna的復制及其復制時特定的時間背景以及復制和均等分配對保持遺傳性狀穩定性的意義。
討論:第二個問題,首先簡要歸納引出課題,然后通過教師的逐步引導使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討論分析:1.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說明生物體的性狀是通過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來體現的。兒女像父母,從本質上,是由于父母把自己的dna分子復制了一份傳給子女的緣故。從現象上看是性狀的相似,而性狀的相似說明了兒女與父母之間在蛋白質結構上的相似或相同。通過這樣的討論把學生的思維由遺傳物質dna與性狀的關系引導到遺傳物質dna與蛋白質的關系上來。2.據科學家推算,人體內約含有10萬種以上的蛋白質,而人體每個細胞中只含有46個dna分子,那么46個dna分子是如何控制合成10萬種以上的蛋白質的?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確一個dna分子可以控制多種蛋白質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