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3.第3段中,奶奶給桃吃時說的那番話,對我有什么啟迪?
提示:啟發了“我”孩提時代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朦朧想往。
4.作者多次寫到:“桃核兒在院子角落里”,“它長的不是地方”,意味著什么?
提示:小桃樹生長環境差,遭受冷落。
5.作者說埋桃核兒是“蓄著我的夢”,后來又說“它是我的夢種兒長的”,這些話應當怎樣理解?
提示: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從小就萌發了對幸福生活的想往,就有著美好的理想,隨著小桃樹的長高,這種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強烈了。
6.第7段中說:“我的夢是綠色的,將來開了花,我會幸福呢。”這句話該怎樣解釋?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機勃勃的,是充滿希望的。“綠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7.第8段,作者明寫自己的經歷,和“小桃樹”有什么聯系?
提示:作者少年時代努力奮斗,胸懷大志,很像“一個春天長上二尺來高”的小桃樹,充滿向上的朝氣,小桃樹就是自己的化身。
(四)閱讀課文第三層,討論回答問題。
1.第9段寫了幾層意思,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示:三層意思:自責的話,一場痛哭,又見到了小桃樹。
十年浩劫,“極左”路線給有志青年帶來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和壓抑,國之不幸,家之不幸,己之不幸交織在一起,只有用“痛哭”來發泄。作者看看多災多難的小桃樹,想想自己坎坷的經歷,百感交集,托物言志的主旨十分明顯。
2.第10至第13段,從兩個方面寫小桃樹。作者是怎么寫的?其深刻含義是什么?
提示:作者是把小桃樹不幸遭遇同頑強向上的精神揉和在一起寫的。既寫了小桃樹的“弱小”“孤獨”“命薄”,變成“赤裸裸的了”,又寫了“它開了花”“花沒有立即謝去”,在大雨中拼命“掙扎”,樹的高處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采用這種先抑后揚的寫法,再次顯示小桃樹“要開花”“要結果”的執著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著作者盡管幾經挫折,幾經磨難,仍然百折不渝地追求著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3.說說最后一段的作用?
提示:小桃樹的頑強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盡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是,堅信不屈不撓的奮斗,定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總結課文的線索:
明線,小桃樹的經歷:桃核兒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綠)——長到二尺來高(瘦,黃,沒人理會)——有院墻高了(豬拱,討人嫌,被遺忘,奶奶照顧)——開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
暗線:“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長,生活貧苦。天地狹小,孤陋寡聞。離家出山,進城讀書,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業。長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復雜,社會復雜,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在極左路線的重壓下,遭受種種不幸。但像小桃樹一樣,我心里“到底還有一朵花呢。”對理想對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了。
(六)作業
1.歸納本文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
2.聯系實際,寫一篇短文,談談學習體會。
犟 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