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未來版)
五、資料學習:1、什么是“三無”產品。 2、買東西為什么要索要發票。
六、交流平臺:買東西要注意什么?把你的經驗說出來,和大家分享吧!
七、拓展活動。巧花2元錢:從自己的零花錢中拿出2元,買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并把理由說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調查比較商品,學習選購商品的常識。2、形成獨立購買簡單生活和學習用品的能力。3、具備初步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懂得購物的常識,學會購物。
教學難點:具備初步的消費者保護意識。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購物常識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主題。
老師在休息的時候,最喜歡逛街了,總喜歡到街上、商場到處逛逛,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東西買。咱們班上是不是也有像老師一樣喜歡逛街的同學呀?那你們一定積累了不少購物的經驗了,今天,就請大家把你們所知道的辨別物品的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談話導入,交流購物心得。
1.談話:上周末老師布置小朋友與爸爸、媽媽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家庭購物活動。你們都買到了哪些東西?(食品、日用品、學習用具、衣物、家電等。)
2.小組交流:通過這次活動,你們都有哪些收獲?購物中還遇到了什么問題?
3.召開“家庭購物交流會”:請選擇你感興趣的一類來談談,你認為買東西該看什么?購物時出現了什么問題?(看質量、價格、功能、外觀、售后服務……)
4.小結:從大家的交流中可知道:原來購物的學問可真多!買東西得從不同的角度考慮,才能買到又便宜又實用的商品。
三、實踐操作,了解“三無” 產品。
1.出示“大頭娃娃”的圖片。
師:在“家庭購物交流活動”中,不少小朋友都提到商品的質量問題。請聽這則新聞(課件出示):大家看到的這名嬰兒,是一位重度營養不良的“大頭娃娃”。導致他變成這樣的罪魁禍首就是無營養劣質嬰兒奶粉。這些劣質嬰兒奶粉曾一度泛濫在安徽阜陽農村市場,已殘害嬰兒六、七十名,其中至少有八名嬰兒已經死亡,這給當地貧困的農民家庭造成極大的傷害。
2.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你身邊有誰受過這樣的傷害?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開展“我是小小質檢員”實踐活動:
(1)誰了解什么叫“三無”產品?(請學生自讀課本)
(2)實踐操作:以小組為單位,請學生拿出課前搜集的商品包裝袋和標簽,仔細檢驗這些商品是否合格。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自己發現的“三無”產品,說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4)拓展知識,辨認商標:除了辨認“三無”之外,從商標上你還懂得什么?還能看出什么?(請學生帶著商品到臺上說。實物投影)
4.獨立思考:如何避免購買“三無”產品?買到了又該怎么辦呢?(現場采訪老師、同學,獲取更多的好辦法。)
5.小結(填入65頁):a.我們購買物品,建議大家到正規的商家購買。b.買東西時要仔細辨認是否為“三無”產品。c.不小心買到了不合格的商品可打消費者投訴熱線“12315”。d.開具發票。
四、情景導入,認識發票。
1.請小朋友們拿出課前搜集到的發票仔細認一認、說一說。
2.創設情境:邀請小博士介紹發票的作用。
3.聯系實際,加強明理:小明與他們小組的同學在買完東西后,向售貨員阿姨索要發票時,卻發生這樣一件事:售貨員阿姨以收據代替發票給小明。大家開動腦筋思考一下:收據能代替發票嗎?為什么?請先在小組里交流,然后全班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