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
教學重點: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及解釋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提問:我們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地球,而作為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狀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談話:我們現在通過上網、看書、詢問,也許1分鐘就可以輕松知道答案,可你們是否知道在這個答案的背后,人們經歷了一個多么復雜、辛苦的探究過程。
二、探討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
活動1 關于地球形狀的猜想與探索
談話:首先讓我們走入遠古時代,了解最初人們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樣的?(課件展示)
提問:“天圓地方”的這種說法在現在看來也許有幾分可笑,但是,我們想想當時的條件,人們為什么會形成這種認識呢?
學生交流,評價。
小結:那時候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只能憑自己的直覺光靠自己的眼睛來判斷,盡管結論是錯誤的,但他們畢竟也是在仔細觀察之后作出猜測的,并不是憑空捏造。
講解:慢慢地人們對自己的這種想法產生了懷疑(課件展示)。
希臘人通過觀察船只進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設: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個大圓球。
活動2 觀察進港的帆船
談話:接下來我們做一次模擬實驗,看看是否也能觀察到古希臘人看到的現象。
(課件展示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學生實驗,交流發現。
我們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觀察,看看和剛才有什么不同。從這兩個實驗中說明了什么?古希臘人的猜想成立嗎?生活中見到過類似的現象嗎?
講解:這是人們對地球形狀認識的一個重大轉折,接著,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觀看月食時,發現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圓弧形的,因此他推測地球是個球體。
全課總結:
這時候人們已經推測出地球是個球體,可認識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設行不行呢?接下來人們用什么方法來驗證這一猜想呢?下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解: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人們對地球形狀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人們是怎樣來驗證這一猜想的。
二、活動三:驗證地球是個球體
三、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講解: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麥哲倫(課件展示他的畫像)。有同學了解有關他的故事嗎?
布置任務:閱讀書上42頁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
學生閱讀、交流。
提問: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設?
麥哲倫為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價?有收獲嗎?是什么?
讀完這則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結: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歸納總結,讓學生明白1、在探究的過程中懂得利用科學技術。2、對待心中的疑問,要大膽去猜測,更要想辦法去證明。3、科學探究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我們也要學習麥哲倫的堅持不懈的吃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