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
6、談話:對于探究地球的內部構造,科學家們還采用了很多先進的技術,請同學們閱讀49頁《伸入地球深處的“望遠鏡”》。
7、說說看,我們的猜想和科學家的發現有相同的地方嗎?
三、制作地球構造模型。
1、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
2、師:那先說說你的制作步驟,準備用什么辦法來區分地球的三個部分呢?
3、學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驟,教師注意及時進行歸納。
4、學生動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并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以及制作時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課堂教師小結。
師:對于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是一個迷團,科學家也僅僅是一種預測。你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探索開發地球內部嗎?展開你的想象,將設計畫在記錄本上
4、地球儀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用多種方法,研究海洋與陸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 能借助地球儀上的主要標識,準確辨認位置,畫出麥哲倫的航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使用地球儀的過程中,體會模型帶來的方便。
2. 愿意和其他同學合作,共同尋找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
科學知識
1.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 能在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
3. 認識地球儀上的主要標識:經線、緯線、方向、赤道等;知道東、西半球與南、北半球的劃分。
教學重點: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及地球儀的主要標識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研究海陸分布的比例
根據經緯度確定某物的位置
教學準備
地球儀、卡紙、天平、剪刀、鉛筆、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講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們一般不能觀察其全貌。為了便于學習和研究地球知識,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出示地球儀)。建立模型也是我們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學新授:
活動一 藍色的星球
3、模擬
講解:請慢慢地旋轉地球儀,注意觀看它的顏色,你發現了什么?面積最大的顏色是什么?
學生觀察并交流發現。
提問:地球儀上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別不同的地貌,藍色占的面積最大,它是用來表示什么呢?這說明了什么呢?
小結: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陸地組成。
鼓勵學生根據這個特點給地球再取一個名字。
4、填圖
講解:由于陸地和海洋交錯分布著,因此地球被劃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予以補充總結。
布置任務:你知道他們分別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嗎?請對照地球儀,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稱填寫在書上52頁的圖中,并嘗試記住。(提醒學生字寫小點)
學生填圖。
課件出示沒有文字說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幫助學生記住他們的具體位置。
3、估測
引導學生質疑: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陸地多多少呢?我們能想辦法作出科學的估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