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2)學生小組討論上面的問題。
(3)學生分組匯報、交流討論的結果。
(4)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結果介紹目前科學家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情況。
4.課后拓展
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農歷十五用望遠鏡觀察月球表面,把發現的結果記錄下來。
第二課時
(月球上值得研究的東西又很多,作為上一節課的拓展,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探究月球上環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
提出研究問題
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環形山的圖片,介紹比較著名的環形山。
教師提問:月球上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環形山為什么大小不一呢?
形成假設性解釋
(1)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為什么月球上的環形山的大小不一樣?(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你認為環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在小組內來回巡視,聆聽學生的討論,并提出一些指導性的問題。
(2)讓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并且簡單地板書學生討論的結果
3.制定研究計劃
(1)把學生按照提出的假設性解釋分成不同的小組,設計一個驗證試驗來研究自己的解釋。
(2)教師引導學生在設計中思考下面的問題:
①在實驗中用什么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擬撞擊月球的天體?
②為了驗證假設,在實驗中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應該保持不變?
③怎樣測量和比較模擬出的環形山的大小?
④怎樣記錄實驗中搜集的數據?怎樣減小實驗中可能出現的誤差?(重復試驗)
4.進行驗證試驗
(1)讓學生按照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試驗中的數據。
(2)讓學生匯報實驗中搜集的數據,對實驗的結果進行總結。
5.得出研究的結論
讓學生根據不同小組的匯報總結:環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系?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