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3--5年級上冊部分課例分析
因為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所以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后由復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初讀全文。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么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所以像本課這類傳統題材的課文由于敘述故事內容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提供相關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了解中國屈辱史及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領悟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在教學中展示了我在課前搜集到的資料, 通過對“租界”的理解與當時時代背景的介紹相結合,使學生對發生在20世紀中國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狀況有了所了解。為下一步理解周恩來的另人刮目相看的言行作好鋪墊。
直至課的尾聲我讓學生思考:自己為什么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孩子們談的志向和理想雖然是粗淺的不確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靈中的民族情感卻是長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從大而言之,對改變經濟上與發達國家懸殊,政治上受到一些國家影響,軍事上受到美國等國家威脅的現狀是意義深遠的。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言為心聲,語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語文教學講究“披文以入情”,這文一方面是書面語的“文”,一方面是文本中人物語言的文。而后者對情感的表達更為直接,更易于品味和感悟。因此,人物語言是不可忽視的動情點,激情點,悟情點。所以課上應在反復吟誦之中,讓學生體會到伯父的話中有著非常復雜的情感:擔心、無奈、憤怒 ……周恩來的心理活動實際上是沒有說出來的語言,那一連串的質問充滿了疑惑和不解,突顯的是一個憂國憂民,胸懷報國之志的熱血青年最清晰的民族良知。語文教學要引領學生在這樣的語言中多走幾個來回,在反復品味、思考、感悟之中真正情有所感,心有所動,學有所得。結束了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激發學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課教學中如何讓這種情感延續下去更重要。整堂課上學生帶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去朗讀、去感悟感覺還有欠缺。需要我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我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的往前走,不能敷衍了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加倍努力:“不要求做的最好,但要求做的更好!”愿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同行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使和諧教學整體建構的方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真正落實高效教學。附件一:
修改后的教案
講課人:
講課時間:
課題: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習目標
知識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學生能抓重點詞句、發揮想象,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深入體會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