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復習教案書稿
知道了一些“模式”,反過來又可以讓我們快速理解文意。不信請讀下面的文章,只要你抓住“敘議結合”四個字,文章的大概內容馬上可以映入你的眼底。
上帝沒有輕看卑微
一位父親帶兒子去參觀梵高故居,在看過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兒子問父親:“梵高不是位百萬富翁嗎?”父親答:“梵高是位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
第二年,這位父親帶兒子去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兒子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里嗎?”父親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棟閣樓里。”這位父親是一個水手,他每年往來于大西洋各個港口,這位兒子叫?布拉格,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
20年后,在回憶童年時,他說:“那時我們家很窮,父母都靠出苦力為生。在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親讓我認識了梵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上帝沒有這個意思。”促使他成功的無疑是那兩位貧賤的名人。
從他們這一類人的故事中,你是否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造化有時會把它的寵兒放在下等人中間,讓他們著卑賤的職業,使他們遠離金錢、權力和榮譽,可是在某個有意義有價值的領域卻讓他們脫穎而出。
在現實生活中,我常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棄兒時的夢想,有的甚至因為被人歧視而消沉,為不被人賞識而苦惱。這是一個多么大的錯誤啊!其實造物主常把高貴的靈魂賦予卑賤的肉體,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愛把最貴重的東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選自《讀寫月報》作者:劉燕敏)
由于你抓住了“敘議結合”,你的眼光便迅速對文章進行“切分”,略一掃瞄,便知此文是“故事+議論”,同時知道了故事說的是兩位貧賤的名人促使一個人的成功,再稍作瀏覽,便可知議論的主要內容是說因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是一個錯誤。這樣,一篇短文的大概意思很快地被你理解了。
有趣的是,現在“故事+議論”的文章到處都是,有不少都被人作為美文推薦,當你再遇到這種結構模式的文章時,能不能試著用本文所說的方法去快速地進行感知呢?
(3)抓綱拉網法
抓綱拉網,是一種略讀式的讀書方法,是一種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核心內容的讀書方法。
“抓綱”,就是抓住總攬文章大意的綱,這條總綱,一般來講,是文章的題目。 比如見到“向沙漠進軍”這個文題,我們就能大略地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有關沙漠治理的內容。“拉網”,就是抓住文章內容的有關部位,迅速提取信息,形成對文章內容大概的了解。怎樣抓住“文章的有關部位”呢?第一,看首段有沒有“總說”,這“總說”的內容一般便是文章之大意。第二,看段首,即看文中各段有沒有“首括句”。如果有,這“首括句”的集合便是課文的大意。如抓住課文《向沙漠進軍》各段的首句,就可以很快了解全文的大意。第三,看尾段,即看文章收束時有沒有“總結”。文末的總結經常用來概括文章的大概內容。第四,看文章中呈規律出現的點示句,它們每一句都可能標示著文章的一個層次,同時又領起文章某個部分的內容,它們的“集合”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