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復習教案書稿
啊,故鄉的蘆葦!因為你給過我不少童年的歡樂,所以我一直對你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會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憶之中……
(節選自《黃河之水天上來》《故鄉的蘆葦》作者:樊發稼)
上文的主體部分有機地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寫物”,寫物的目的是為了“憶趣”,所以作者對“物”進行了細膩的、真情的描寫,為“趣”的出現作了充實的鋪墊。第二層次是“憶趣”,憶趣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對“物”的回味,所以作者多角度、多層面地對“趣”進行了表現,以烘托“物”的美好。
如果把“寫物憶趣”的寫法當作一種模式的話,這里的“趣”就虛化了,就可以叫做“寫物憶”,于是,你的寫作思路就更寬泛了。
寫物喻人
寫物喻人的美文時時都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是一種比較通俗的美文表達技法,它構思的著眼點就是“由物及人”——在對某種事物進行描敘之后,引起對某一類人的的評贊。其寫法往往是先情感豐富地描寫“物”,再通過聯想頌“人”;對“物”寫得多而細,對“人”則點出、點到為止。課文《荔枝蜜》就很好地表現了這種寫法。下面請讀經過縮寫的課文:
荔枝蜜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熱心腸的同志送給我兩瓶荔枝蜜。一開瓶塞兒,甜香里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的味兒。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那辛勤釀蜜的小蜜蜂。
荔枝林的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嚶嚶嗡嗡,出出進
進,飛去飛來,一片那沸沸揚揚的勞動情景。
我問養蜂員老梁:“像這樣一窩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說:“能割幾十斤。蜜蜂這東西,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點點,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么,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送去生活的甜蜜。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那天夜里,我做了個甜甜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你看,文章很有層次地層層深入地描繪了勤勞的小蜜蜂,寫出了自己的心底波瀾,然后筆鋒一轉,頌揚了“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的辛勤勞作的農民。“蜜蜂”與“農民”,在“最愛勞動”、“整日整月不辭辛苦”上極為相似,這就做到了“寫物喻人”。
寫“以物喻人”的小美文,要“立意在先”,對所詠之物,要有一個吟詠的方向,這個方向是朝著所寫之“人”而去的,“物”與“人”之間,要能真正地被“喻”聯起來。現在我們來想一下,平時我們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如“露珠”、“勁竹”、“泥土”、“秋葉”、“紅燭”、“駿馬”、“冬雪”、“浪花”、“白帆”、“螞蟻”等等,是不是都可以用來立意呢?
也許會有人說,何必這樣曲曲折折地寫來呢?直接贊揚心目中的人不就得了嗎?當然,那也是一種寫法,而“以物喻人”的寫法就是要講究有點曲折,在如此的寫作之中,文章就有了意韻,有了情蘊,有了深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