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復習教案書稿
英國的喬治?格雷爵士在18XX年用兩只風箏作機翼,制造了一架五英尺長的滑翔機,進行了空中飛行實驗。據倫敦科學博物館航空史學家卡爾斯?吉布斯?史密斯博士說,賴特兄弟于1899年首先做了一只雙身的風箏,用來觀察它在空中的翻滾動作和如何借助空氣的浮力由下降轉向高升,從而發明了襟翼,并于19xx年12月17日發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飛機。
19xx年,無線電的發明者、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從英格蘭向紐約、芬蘭拍發無線電報。不幸天線被風暴刮斷,眼看試驗就要停止。聰明的馬可尼急中生智,把一個風箏放到空中,用來代替天線,終于使首次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拍發試驗獲得了成功。(節選自《讀者文摘》《風箏的功績》作者:辛青)
選文共分四段,我們一眼可以看出,這四個段落是按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的。第一段的段意是:風箏被用來進行天文研究與氣象觀測;第二段的段意是:風箏被用來進行發現“電”的實驗;第三段的段意是:風箏被用來進行發明飛機的探索;第四段的段意是:風箏被用來進行無線電實驗。——這四個段的段意疊加在一起,就表現出了選文的主要內容:風箏曾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器具。
(5)區分偏正法
有一類文章表現出一種“偏正結構”。一部分內容在文章中顯得不是那么重要,這一部分文章主要起著“引子”的作用,這是“偏”;一部分內容在文章中起著顯現作者的表達意圖、突出文章主要內容的作用,這是“正”。
閱讀這類文章,我們可以運用“區分偏正”的讀法,把閱讀的視點集中到“正”之上。對重點部分進行了理解,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文的意思。這樣既節省了時間與精力,又提高了閱讀的速度。
怎樣“區分偏正”呢?秘訣在于抓住某些關鍵句,這些關鍵句往往點示著或暗示著全文的重點,在這些句子的后面,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內容。這樣一些句子有:對文章內容起著轉折作用的句子,對文章內容起強調作用的句子,用設問的方式表示將要解答問題的句子,表示將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闡釋的句子,表示要用“回憶”來表現主人公的句子,表示要對人家的觀點進行駁斥的句子等等。
下面一篇短文選自《參考消息》,它里面有一個句子向我們暗示了文章內容的“偏正”:水是最大的科學未解之謎之一:它是人類研究最多、也是人類所知最少的物質。
說水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多少有些保守:實際上如果沒有水,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
自達爾文寫出《進化論》以來,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生命起源于富有營養的水!斑M化”是一個必須從水底開始的過程,因為早期的地球沒有保護臭氧層,水為生命提供了免受紫外線輻射的重要保護。
水不僅是創造生命的液體,也是一種神奇的物質。
水的非凡特包括它作為溶劑的適應和它能夠溶解大多數物質的能力。水的另一個奇異屬是它的穩定。即使加熱到攝氏度,也只有極少一部分水分子會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而在這一溫度下,大多數物質都不能保留原來的分子結構。在水溫升高的時候,水還能吸收相對較多的熱量。
水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沸騰的溫度取決于氣壓。海拔越高,水的沸點越低。因此在西藏高原,藏人可以在水沸騰的時候喝他們喜愛的酥油茶。很多剛到印度的藏人常習慣地端起開水沖泡的茶就喝,他們經常被燙得齜牙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