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復習教案書稿
在這里,我們讀的是“礁石”,但它讓我們“跳躍”式地聯想到一種精神風貌。
簡單地說,這種寓深刻的思想內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寫“此”、實際上讓人感受到是在寫“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是一種藝術手法。有人說,象征,是變平凡為深刻的催化劑。
“象征”手法有什么樣的藝術呢?可以說,象征,是一種深入淺出、寄意深遠的的構思方式。
原來,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較復雜但又有深刻意義,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講得清楚,有時則又是不便明說的。此時運用象征的手法,通過某一形象表現出深遠的含義,讓人既能體會到事物的意義,又能體味到文章語言的深刻與美好。
下面請讀茅盾《白楊禮贊》片斷: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作者在這里描寫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楊,其筆力集中在白楊的神采、姿態、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調是謳歌,這讓我們極為鮮明地感覺到作者是用白楊在象征著一種人,象征著一種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壓抑的告訴我們,他的目的決不是只寫樹: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一般來講,象征的手法有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像《礁石》那樣,讓讀者在詩與文的不言之中去意會其象征之意,一種是像《白楊禮贊》那樣,直抒胸臆地點示出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前者更為含蓄蘊藉,意味雋永。我們可以《詠松》為題,試用第一種方法去進行構思。
即物抒懷
我們常常說到“觸景生情”,而很少聽到“即物抒懷”這樣的話。其實,這也是一種構思寫作的筆法。面對能夠激動自己心靈的事物,人們也許會感悟,也許會沉思,也許會聯想;面對事物,人們心中的火花在跳躍,人們要形象地抒寫自己的“心靈”感受,這就是“即物抒懷”。
如某年高考閱讀材料中有一篇《青菜》的文章,在寫了青菜的色彩、形態、根部以后,作者這樣抒寫自己的心靈感受:
你翩然走過土地的胸膛,順著陽光的導引來到我的身邊。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煩惱和疲倦。我這個自以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彎下腰來向你致敬。我的手輕輕撫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軀體,漸漸感到自己的靈魂也在長出根來,努力扎入土地內部。我會像你一樣既生動又純粹,既簡潔又豐潤,既樸素又高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