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復習教案書稿
例三、接下來老師讓我們自己看書預習,他則踱著步在教室里巡視。我兩手壓在腿上,一字一字地讀著,我的余光似乎看到有個人影站在我的身旁,抬頭一看是老師。只見他拿起我書桌上的鋼筆,雙手捧著,躬下身,畢恭畢敬的說:“毛萍小姐,您忘記拿鋼筆了。”我愣住了,大惑不解地看著他,周圍的同學也湊過來,猜測他有要搞什么名堂。只聽他拿腔拿調地說:“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貴在思考,讀出收獲,讀出疑惑,并隨時把稍縱即逝的思想記錄下來。拿起筆吧,毛萍同學,”我和周圍的同學恍然大悟,笑了起來。老師也笑了起來,又得意地抹了一下鼻子,轉身偷著樂去了。
作文語言要力求三順
語言是作文的“物質外衣”它給閱卷老師最快最直接的印象。在考試作文中,考生常常出現語言上的毛病,如運用詞語的生造、余贅、不規范,句子的表意不清、繞來繞去,前后不連貫,斷斷續續,使讀者摸不清意思等。這些現象歸納起來就是語言的不順暢。要改變這種現象,應在語言的“三順”上下功夫。
順眼。語言好的作文,看起來不僅表意上明明白白,而且能讓人眼前一亮,使人眼界頓開,久看不厭。一位學生在《關愛是什么》的開頭寫道:“關愛是什么?關愛就是荒原上的一汪清泉;關愛是寒冬臘月綻放的一枝紅梅;關愛是夜晚行路時前方如豆的燈火……”這段語言運用排比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使讀者眼前一亮,這種可眼的文字怎能不可心呢?語言要做到順眼并不難,入在平時的練筆或作文中,恰當的運用比喻、排比、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看起來就會很順眼,有時甚至連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也能使句子更順眼些。
順口。寫好作文以后,最簡單的檢查方式是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語句是否暢通無阻;是否朗朗上口;是否文氣貫通,意思完整,上下勾連。是否有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是否有別別扭扭、磕磕碰碰、結結巴巴的句子。從順口上來感受語句是否準確、通順,這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下面是一名考生考場作文中的一段:“一次偶然的機會,魚箱里混進了一條鯰魚,到了市場之后,魚兒且蹦且跳,前來買魚的人旋將章某圍住了買其魚!边@段文字,缺點就在于不規范,用文白加雜的語言,如“且”、“旋將”、“其”這些文言詞語,很拗口別扭,如果把這些字改為白話,即使是很通俗的詞語,讀起來也會很流暢、順口、響亮,否則給讀者的感覺只能是故弄玄虛,令人生厭。
順耳。好的語言,聽起來有聲聲人耳、句句鏗鏘的舒服感,給人以音樂的旋律美和節奏感。聽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磁帶,尤其是在4、5、6三節中,像耳邊飄來一個個優美柔和的音符,裊裊不絕的旋律久久地回蕩著,人之于耳,動之于心。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是耐聽順耳的典范。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要有勇氣,有膽量,把寫好的文章讀給同桌聽,或者讓同學念給自己聽,從是否順耳上來判別語言是否通順、優美,是否具有節奏感、旋律美,在自聽、他同聽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落筆驚人有良方
語言,怎樣才能更美更有韻味更富有表現力?
一、語意轉換意蘊豐。
大家熟知的“狗放屁”、“放屁狗”、“放狗屁”經過巧妙的語言轉換,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人忍俊不禁。與此類似的另如“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等。再看下面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