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復習教案書稿
現請掃讀下文,用10—15秒鐘的時間快速感知全文的主要內容:
贈給青春三句話
第一句話:趁著青春去長學問。
青年人如果立志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才,就要趁著年輕,多讀書,讀好書。既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
實踐證明:對青少年而言,當你參加社會實踐的渠道相對狹窄時,讀書是培養學問的重要途徑。你的學問做得有深度、有厚度,你將來的事業就會有堅實的地基,你對事業目標的選擇范圍也就越寬廣。
第二句話:趁著青春去練特長。
特長,永遠是我們手中的一柄利劍。在我們前進的途中,總是有一堵墻在阻礙著你的腳步,你揮起特長這把利劍,會逐漸在那堵墻上砍一個缺口。缺口多了,就會有一扇窗,窗子開闊了,就會成為一扇門。從某種意義上講,特長與學問沒有什么必然的區別,學問也是一門特長。但特長更應該是你人生中一個實打實的本領,它能夠在關鍵時刻端給你一只飯碗。不要等你沒有飯碗時再找飯碗。趁著青春練特長吧,它會使你人生更加充實。
第三句話:趁著青春去吃苦。
青春是把結實的鎬頭。鎬頭就是用來開墾的,否則它就會生銹。青春是用來吃苦的,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愛拼才會贏”,“沒有人能隨便成功”。一個人事業和生活境界的高度,多是要依憑青春時代打下的根基。青春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擁有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還在于它能經受得起任何的失敗。青少年再應該少“蹦迪”,多讀書,少玩耍,多做功課,少去浪漫,多去苦練一門技術特長,千萬不要等你到了輸不起的年齡再吃苦。
(選自湖北辭書出版社《初中語文精讀文選》作者:胡子宏)很明顯,“贈給青春三句話——趁著青春去長學問,趁著青春去練特長,趁著青春去吃苦”就是全文的主要內容。
“抓綱拉網”式把握文意的方法,適用于板塊式結構的文章,適用文橫式結構的文章,適用于用小標題領起段落的文章,適用于段首多用“首括句”的文章。用這種方法來讀這些文章,可謂提綱挈領,文意頓出。
(4)段意疊加法
閱讀較為復雜的、難度較大的、篇幅較長的、難以找到段落中心句的文章,可采用“段意疊加”法。這種方法能將閱讀過程化長為短,變難為易,變慢為快。
所謂“段意疊加”,就是在閱讀中先讀懂“段”,把段意概括出來。一個一個的段讀懂了,全篇文章也就讀懂了。
“段意疊加”法幾乎可以用來閱讀所有文體的文章,它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加快我們的閱讀速度有著雙重的訓練意義——既訓練閱讀技能,又提高概括能力。
現在我們就來對下面文章片斷進行讀法實踐。
1749年,美國哥拉斯葛大學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威爾遜的天文學教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具空中試驗儀。它由6只風箏組成運載工具,把一些天文儀器吊到300英尺高空進行科學研究。
1893年,英國人勞倫斯?哈哥瑞夫為美國氣象局設計了一種可以裝在箱中的拆卸式風箏,利用它把氣象儀器送到高空,以測取風速、溫度、氣壓和高度等數據。當時,美國各地曾設立了17個這種“風箏氣象站”,一直使用了40年,最后一個直到1933年才關閉?梢哉f,風箏是原始的氣象衛星。
1752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夏日,在美國費城郊外的科羅拉多群山上,富蘭克林父子放起了一只用金屬絲和絲綢制成的風箏,進行近代科學史上著名的“風箏實驗”。風箏頭上的那根鐵針,居然把空中的雷電沿著淋濕的風箏線,引到離地不遠的一串鑰匙上,發出了激動人心的火花,證明了“閃電就是電”,第一次揭開了雷電的奧秘,為近代電學奠定了基礎。第二年,富蘭克林就發明了保護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