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復習教案書稿
接著進行“轉換”,寫自己成了一只離開家鄉的風箏:
我長大了,在那片藍天,那片藍天下那片土地的眼睛里,我成了一只風箏。
那崎嶇的羊腸小道,那被拓寬的公路,那閃閃發光的鋼軌,那平坦的高速公路,那在藍天上肉眼望不見的航線,將我越放越高,越放越遠。但我忘不了那片藍天,那片藍天下的土地。
……
學寫“物我交融”的文章,還可以學習它“暗示”筆法。這種筆法的特點是,寫物即是寫自己——明寫物,暗寫己;明寫物的形態風貌,暗寫自己的或經歷、或精神、或意志、或情趣等等。賈平凹的《我的小桃樹》就運用了這種筆法。請讀它最后兩段:
雨還在下著,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一樹的花一片、一片,灑落得變成赤了。就在那俯地的剎那,我突然看見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紅的,在風中搖著,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里航道上遠遠的燈塔,閃著時隱時現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樹啊!我該怎么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個花苞呢,明日一早,你會開嗎?你開的是灼灼的嗎?香香的嗎?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育出一個桃兒來的。我還叫你是我的夢的精靈,對嗎?
同學們可想一想,文章在這里寫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寫了對小桃樹未來的堅定信心,這是不是滲透著作者自己在奮斗中的感受呢?
學寫“物我交融”的文章,要注意這樣幾點,第一,物我之間應有著某個方面的共,第二,在描寫中一定要突出“物”的形象;第三,對“我”的表現應該比較含蓄。
下面有這樣一個練習請同學們思考:
你見過許多花草樹木,哪一種你最喜愛?哪一種牽動過你的憂愁與歡樂?
詠物明理
“詠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詠物明理”之“理”來得直率,來得爽朗。第二,“詠物明理”的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強。
要說“詠物明理”的寫法,我們可先讀讀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的節選:
石縫間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
……
而最為令人贊嘆的,就是在那石巖的縫隙間,還生長著參天的松柏,雄偉蒼勁,巍峨挺拔。它們使高山有了靈氣,使一切的生命在它們的面前顯得蒼白遜色。它們聳立在懸崖斷壁上,聳立在高山峻嶺的峰顛,只有盤結在石崖上的樹根在無聲地向你述說,它們的生長是一次多么艱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細如草蛇的樹根,盤根錯節,從一個石縫間扎進去,又從另一個石縫里鉆出來,于是沿著無情的青石,它們延伸過去,像犀利的鷹爪抓住了它棲身的巖石。由此,它們才能迎擊狂風暴雨的侵襲,它們才終于在不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縫間尋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會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為永遠的死寂。飛鳥無處棲身,一切借花草樹木賴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絕跡,那里便會淪為永無開化之日的永遠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貪戀于黑黝黝的沃土,它們又如何完備自己駕馭環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變得愈加堅強呢?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落在石縫間而凄凄楚楚。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尋求最艱苦的環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錘煉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