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二)教師準備
搜集發生在學校所在學區或教師身邊的敬老、愛老的真實而感人的事例。
〖本課題教學目標〗
1.了解身邊的老人曾經和正在為家庭和社會做出的貢獻。
2.培養學生搜集和發表信息的意識與能力。
3.增進對老人的尊敬和孝敬之情。
〖教學結構〗
(一)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結構整體設計
1.以猜謎語的形式切入主題。
2.夸夸老人,激發情感。
3.理解老人,幫助老人。
4.弘揚傳統,激發學生的愿望。
5.設計方案、付諸行動。
〖實施過程〗
《我愛爺爺、奶奶》這一課題,側重于培養學生對老人的熱愛和孝敬之情。這種愛緣于了解,學生只有深刻地了解了爺爺、奶奶,才能真正產生愛的情感;這種愛需要體驗,學生只有在愛的行動體驗中,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愛,怎樣去愛;這種愛需要鞏固,學生只有在體驗、感悟和行動之后,尊老、敬老、愛老這種傳統美德才能在他們的心里扎根,并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中。
在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時,我將導入設計成猜謎游戲:“早晨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三條腿走路。”當我公布完謎面后,學生很快就猜出了答案:“人。”這時,我出示了三張老人的照片,并說道:“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每個家庭都有老人,生活中與你最親、最近的老人是誰呢?”聽到學生的回答后,我出示了滿臉皺紋、滿頭銀發的老人的半身畫像,由此進入了本節課的教學主題。謎語和畫像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起了他們的興趣,使得整節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為了讓學生對爺爺、奶奶產生愛,課前我請學生采訪他們各自的爺爺、奶奶。在課上開展的“夸夸我的爺爺、奶奶”的活動中,學生拿著自己的采訪稿自豪地走上講臺。陳悅同學在介紹當木匠的爺爺時說:“爺爺做木匠時,手經常被刺扎著,手上布滿了老繭,我也要有一雙像爺爺那樣靈巧的手,讓爺爺生活得幸福。”劉笛說:“我的姥姥是東郊糧庫縫麻袋的工人,長時間縫麻袋,手指都被勒細了,我一定要孝順姥姥。”韋麗麗描述了當志愿軍戰士的姥爺的經歷。幾位學生對祖輩的采訪,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學生的眼中流露出對祖輩滿懷敬佩的目光。我及時鼓勵了學生的采訪后向學生提出:“你從什么地方看出爺爺、奶奶老了?”學生紛紛從親眼觀察到的生活細節詮釋了對“老”的認識:臉上有皺紋、頭發白了、眼睛花了、腰彎了、背駝了,拿不動重物了……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從容貌、體態、行動等方面對“老”這個概念進行了小結。然后繼續追問學生:“爺爺、奶奶如今老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學生很真誠地說:“我們照顧爺爺、奶奶,孝順他們。”這時,我讓學生根據教科書74頁的圖說一說,教科書上的學生是怎樣孝順爺爺、奶奶的,教科書中呈現的范例給學生以啟迪。之后,我把話題又拉回到現實生活,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幫爺爺、奶奶做些什么?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說道:“跟爺爺、奶奶聊天,為爺爺、奶奶取報紙、梳頭、洗腳、捶背揉肩,陪爺爺、奶奶遛彎散步,讓爺爺、奶奶開心……”從學生樸實的話語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爺爺、奶奶的一片純真愛心。
在學生討論后,我介紹了我們學區及學校教師尊老、敬老的感人事跡,展示了所獲得的“敬老模范校”的獎牌,讓學生認識到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全社會大力提倡的。然后,我告訴學生,12月6日是曾在我校教過書、也曾是他們的父母們的老師――王奶奶的生日,讓學生思考為王奶奶做點什么。學生很快提出:“看望王奶奶,給王奶奶舉辦一個生日會 !”為了支持學生的活動,學校提供了200元經費,學生可以用這些錢為王奶奶買生日禮物或生活用品。此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王奶奶表示祝福。于是,怎樣設計生日會成為學生熱烈討論的議題。學生紛紛拿出小組討論方案:為王奶奶買一個生日蛋糕、買一副假牙、買一根拐杖、買一束鮮花,為王奶奶收拾房間、洗衣服……有一位學生還想出了“幫王奶奶找個老伴,省得她孤單”的想法。這些方案雖然充滿了稚氣,但卻真實地表達了學生對老人的一片孝心。方案匯報結束后,我請一個小組的學生進行現場模擬表演。學生溫馨的祝福、稚氣的“臺詞”充滿了對老人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