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第五小組的學生是專門收集各方面資料的,為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給他們戴上博士帽,命名為“豆博士組”,豆博士這個學生熟悉的教科書中的人物一下子變成了自己,不僅讓他們覺得自豪,而且引起了其他學生的興趣。在與其他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不斷補充相關資料,最后還給學生做了有關殘疾人節日等方面的專題介紹,促進了各小組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這一課時的體驗活動是綜合性的,更加強調學生在用眼看,用耳聽和用心感悟的基礎上,用腦思考,形成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完成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目標。所以最后在各小組互相交流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圍繞“你想為殘疾人做什么”進行討論,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行反思和提煉,將體驗轉化為深刻的認識和行動。他們有的說,我將來要辦一個公司,專門為殘疾人服務;有的說,我要建立一個殘疾人的社區,不僅為他們提供先進的無障礙設施,還要讓他們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得快樂;有的說,我要當一名醫生,把殘疾人的病都治好,而且是免費的;還有的說,我看到盲道上有自行車就會把它搬開,而且以后要設計更加科學的盲道,等等。學生的發言讓我感到欣慰,我覺得他們確實通過這兩節課的教學,了解了殘疾人,尊重了殘疾人,而且真心真意地要在生活中關心殘疾人。這種關心不是口號,不是教師為了完成板書而引導出的問題的答案,而確實是源于他們對殘疾人的情感,發自他們的內心。我相信,他們的這種情感和認識不會在下課鈴響的一剎那就消失,也不會在三五天后就遺忘,而是將真正地印刻在他們的生命的軌跡和成長的道路中。
4-4-1走近殘疾人
教學目標:
1、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2、增進對于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生活著許多殘疾人,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000萬殘疾人。那么,現在請大家想一想,什么樣的人是殘疾人?
學生回答后歸納:殘疾人就是身體的某個部分有殘疾的人。
問:你見過殘疾人嗎?你認識某個殘疾人嗎?能講講你對他們的了解嗎?
2、體驗活動。
雖然同學們可能都見過殘疾人,但是對他們不一定有很多的了解。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一次模擬活動,體驗一下殘疾人的生活。
將學生分組,分別進行不同的模擬活動。
3、記錄感受。在每個學生都輪流體驗后,教師布置作業:每個同學都親身體驗了殘疾人的感受,都會有一些感想,請大家把這些感想記錄下來。
4-4-2天天助殘日
教學目標:
1、了解社會生活中各種為幫助殘疾人設置的設施,以及幫助殘疾人的做法。
2、體會社會對殘疾等弱勢群體的關心。
3、增進對殘疾人的同情心和愛心,樹立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教學過程:
1、啟發。
在我們的身邊,生活著許多殘疾人,他們要像我們正常人一樣地學習、工作和生活,要克服許多我們正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上節課,通過模擬活動,同學們已經有了一些感受和體會,因此,我們都要尊重、關心和幫助他們。
我國將每年的5月19日定為助殘日,每年的這一天,全社會都會開展各種形式的助殘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助殘日這一天自己所在的社區都進行了哪些助殘活動嗎?
2、自由討論。
教師引導:助殘日活動是幫助殘疾人的一個有效形式,但是,關愛殘疾人不是靠一朝一夕的活動來完成的,更不能過了助殘日就忘記了。我們所有的健康人都應當為殘疾人提供經常的、切實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