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2.懂得文明禮貌可以讓親人間關系更融洽,文明禮貌可以筑就一個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時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禮貌的行為,并樂于去做,進而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教學結構〗
(一)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結構整體設計
1.用調查統計的方式得出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禮貌是個普遍現象的結論。
2.用討論和探究的方式總結出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產生在學校與在家不同的行為表現。
3.用體驗的方式感知親人間注意和不注意文明禮貌時,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什么不同。
4.用討論的方式總結出家里注意文明禮貌的好處在哪里。
5.探究、討論和設計: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文明禮貌,小組討論,并設計出 《家庭文明公約》。
〖實施過程〗
(一)調查和統計
教師出示四種畫面,請學生根據畫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調查表上做出選擇。要求是:根據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做法,對每個情景中的兩種表現做出選擇。
第一個情景:早晨離家上學前
a.向父母說“再見”;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見面,說不說“再見”無所謂。
第二個情景:當有事要進父母房間時
a.敲門,得到允許后再進去;
b.都是一家人,沒必要敲門,可以直接推門進去。
第三個情景:媽媽做好了飯,叫你和爸爸吃飯
a.等媽媽―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邊吃邊等。
第四個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講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發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著請各小組分別統計組內a,b選項人數的多少,然后全班統計a,b選項的人數。最后的統計顯示:選a的有16人,選b的有24人。
(二)討論和探究
師:現在大家可以看出選a和選b的人數相差不多,但你們能看出選a和選b的同學代表了哪兩種觀點嗎?
(學生說得比較零散,有的說選a的表示一家人比較客氣,選b的表示在家里很隨意很自由等。板書――a選項代表的觀點:家人之間也應該講文明禮貌;b選項代表的觀點: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自己。)
師:選a或選b的同學能分別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教師要給出爭論的時間,讓學生盡情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時學生發生了激烈的爭論,選b的學生堅持認為,在學校都被管夠了,在家里還要注意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選a的學生認為,這樣做家里人會很高興和舒適,覺得選b的同學太自私了。)
師:剛才你們說的聽起來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說的,讓我們來看幾個采訪片段,聽聽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體驗和感受
播放采訪學生家長的錄像片段,小記者向家長提出的問題:
(1)媽媽正在做飯時,孩子自顧自吃起來和等媽媽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孩子進您房間時,敲門好還是不敲門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嗎?
師:(提醒學生)這都是我們學校我們這個年級的學生家長,你們的爸爸、媽媽想法一定和他們差不多。
(通過播放采訪錄像,學生發現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問題是不一樣的。這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顧自己。比如吃飯,本來想一家人沒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媽媽吃,媽媽是很高興的。教師再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回憶一下,自己對家人或家人對自己,講文明禮貌和不講文明禮貌時的不同效果。結果有的學生說爸爸進他房間,不敲門自己會覺得很不高興,是“打擾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這個孩子”。然后引導學生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