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模擬表演活動結束后,我引導學生回去為自己的爺爺、奶奶舉辦一個生日會,表達自己對爺爺、奶奶的一片愛心,并祝福爺爺、奶奶像夕陽一樣紅艷、燦爛!在本節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滿懷深情地進行了總結:“同學們,人生中有兩樣極其寶貴的東西失而不能復得,也無法補償,這就是時間和感情!讓我們珍惜時間,善待情感!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愛心,孝順爺爺,奶奶,讓他們幸福地安度晚年。最后讓我們共同祝愿所有的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幸福快樂!讓尊老、敬老的美德代代相傳!”
3-3-2爺爺、奶奶,你們快樂嗎
教學目標:
1、了解老人們的共同特點和共同需要。
2、形成尊敬和愛戴老人的情感。
3、樂于采取幫助、照顧老人的行為。
教學過程:
1、導入。讓學生欣賞書本第75—76頁的照片,自由發表意見。
2、討論交流:老年人的特點。
在每個小組向全班匯報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時,教師將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3、模擬活動。分小組,每個小組挑選黑板上的幾項討論結果,在小組內進行模擬活動。
4、全班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做?
5、結束。
4-4友愛殘疾人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一)學生準備
準備參與調查和體驗活動的筆、本等學習用品。
(二)教師準備
1.利用網絡收集有關殘疾人的資料、圖片。
2.拍攝學生活動的相關錄像資料和照片。
3.聯系采訪特教中心、康復中心、殘疾人聯合會、福利工廠等社會性課程資源。
〖本課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殘疾人,體驗殘疾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2.增進對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樹立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3.了解社會生活中各種助殘設施、幫助殘疾人的做法,體會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心。
4.培養、提高學生體驗、調查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教學結構〗
(一)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學結構整體設計
根據本主題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安排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
1.體驗、感受、交流殘疾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2.介紹優秀殘疾人的事跡。
3.總結,引導學生樹立尊重及愿意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4.布置課后作業。
分小組進行參觀、調查、訪問活動,為下節課進行匯報和交流做準備。
第二課時
1.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匯報和交流。
2.課堂討論:根據自己的感受,你想為殘疾人做些什么?
3.情感升華,同唱一首歌。
〖實施過程〗
第一課時
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殘疾人,體驗殘疾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增進對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教學要更多地側重于對學生情感的激發,以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課堂教學中,我創設了便于學生體驗的情境,把特教中心的聾啞兒童請進課堂。聾啞兒童精彩的節目表演和他們的特殊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對殘疾人的關注和興趣。學生很好奇,這些同齡的客人聽不見聲音,怎么能夠和音樂配合,跳得這么好;他們平時又是怎樣學習、生活的。這時,我請這些聾啞兒童走到學生中間去,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他們交流。學生很快地就想到了用紙筆作為工具進行交流,有的學生還請隨同聾啞兒童而來的特教老師做翻譯,這樣學生就在與聾啞兒童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一次直接體驗活動。這時,為了進一步提高體驗活動的難度,我又為學生創設了情境,讓他們在沒有紙筆和特教老師的情況下,與聾啞兒童進行交流。當他們發現不管怎樣努力都無法讓聾啞兒童明白自己的意思時,他們更是深深地體會到了殘疾人與外界交流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