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難點
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教材圍繞14~16世紀歐洲人文精神的發展這個主題,重點向學生介紹了當時歐洲的兩大運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引言反映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精神獨裁和第一目講述的源于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可視為這兩大運動興起的背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歷經數百年的壓抑后,得以弘揚,并賦予了新的精神內涵。建議教學時注意前后聯系,引導學生從人文精神發展的宏觀歷程中對這兩大運動準確定位。同時,兩大運動影響深遠,有大量的古跡、資料流傳至今,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歐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建議教學時充分運用。
引言是由圖片和文字組成的。文字重點說明了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勢力的精神獨裁和14世紀以來人們對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渴求,時間跨度非常大。建議對古希臘人文思想萌芽后的歷史做簡要說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封建時代。進入9世紀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會勢力膨脹。中世紀是宗教信仰的世紀,這里可以對基督教的精神統治簡要介紹,其他方面留到講宗教改革時進一步說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統治下,歐洲幾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恩格斯)。圖片《雅典學院》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家拉斐爾創作的油畫,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畫展開導入新課。
第一目“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現,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的必要前提。教材首先分析了意大利繁榮的工商業城市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并以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佛羅倫薩為例加以說明。其次,進一步說明了資本主義萌芽所引起的階級關系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又與當時的教會精神統治產生了深刻的矛盾,進而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思想變革。
(1)14、15世紀,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本目的講述可以從資本主義萌芽的概念入手,引導學生回顧前面講到的資本主義萌芽的典型特征及產生的條件。然后共同討論意大利為什么能夠開世界之先河?
教材重點指出了意大利各城市國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展,正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以佛羅倫薩城市國家的繁榮為例進一步說明:在政治上,工商業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在經濟上,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非常發達,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業和手工業的中心。建議讓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數字和反映歐洲最初的銀行和美第奇家族的兩幅圖片。此外,可以指出意大利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也是其商業繁榮的重要因素。最后,從政策、政治環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簡要總結。
(2)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變化。
這部分在教學時注意理清思路即可。經濟的發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宣揚的以“神”為中心、祈求來世幸福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