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536年加爾文在出版的《基督教原理》一書中系統的闡述了新教神學理論。在加爾文看來,《圣經》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寫出來的。因此,《圣經》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教會和國家的權威也只能來源于《圣經》。和路德一樣,他認為“信仰耶穌即可免罪”,人們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篤信。但他比路德更為激進,提出了“預定論”(或譯作“先定論”)的神學學說。加爾文說:“我們所謂的預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決定世界上每一個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為某些人已預定,對于另一些人,則是永罰。”上帝從創世紀以來,就把世人分成“選民”和“棄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淪。這是人的意志無法改變的。但是,按照加爾文的觀點,這并不意味著基督徒可以對他們在世上的行為漠不關心,誰是“選民”,誰是“棄民”,可以通過上帝的呼召體現出來。人在現世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就是“選民”和“棄民”的標志。這種“預定論”以宗教學說的形式,反映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地理大發現以后,出現了世界市場的擴大,商業的劇烈競爭和早期的殖民擴張。新涌現出來的巨大的經濟力量,使個人感到畏懼,不能不受它的支配。但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競相追求利潤,人人都想發財致富。勝利者產生了優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認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選民”,而那些失敗者則無疑是“棄民”了!邦A定論”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因此恩格斯認為“加爾文的信條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爾文“以真正法國式的尖銳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
日內瓦的教會組織都是按照加爾文的設想組織起來的。教會設立四種職務:長老、牧師、教師、執事。長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選出,負責監督每一個人的生活。牧師為神職人員,負責解釋圣經,訓練與審查預備牧師,并施行圣禮。教師負責學校的領導工作,宣教事業和講授圣經。執事是由信徒選舉產生的不脫產的協助長老和教師的教會管理人員,主管慈善機構,負責救濟和醫療工作。教會的權威機構是長老會,或稱宗教法庭,由長老12人(小議會推舉2人、60人議會推舉4人、大議會推舉6人)和牧師5人組成。宗教法庭負責監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審理宗教案件,并找出應當采取的補救措施,每星期四舉行一次例會。
按照加爾文的主張,教會應當監督國家、社會和家庭,把社會本身改造為宗教團體的典型。我們從加爾文擬定的關于鄉村的法規,可以看出對群眾的控制嚴格到了何等的程度。法規規定:星期天,除某些人需要留在家里照顧孩子或家畜外,壘家人都應去聽布道。如果有人在布道開始以后才到會,則予以警告。仍不改正,罰款3蘇。凡唱下流放蕩的歌曲,跳舞者,監禁3天,然后送交議會,對酗酒、賭博、吵架,放高利貸的人,也有相應的處罰。生活節儉,被新興資產階級視為一種美德,因此加爾文教便有上述種種規定。
加爾文一方面堅決反對天主教義和羅馬教廷,但另一方面又迫害他所反對的教派和個人。凡不同意他的主張的人,或遭迫害,或被迫離開日內瓦。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和解剖學家塞爾維特因批判圣經和三位一體說,竟被加爾文用火烤了兩個鐘頭以后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