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十日談》
在西歐各國中,意大利得風氣之先,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產生了第一批優秀的人文主義作家。薄伽丘(1313—1375)和他的詩友彼特拉克(1304—1374)是其代表。當時正是十四世紀中葉,在整個歐洲,以封建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在政治、經濟、以至思想領域內,還是占著全面統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也不過疏稀地出現在它北部的幾個城市罷了。封建的中世紀向資本主義的近代過渡,這一歷史過程還只剛剛開始。正是在這資本主義才只透露曙光的時期。薄伽丘寫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談》(約1350—1353)。
1348年,歐洲中世紀,一場可怕的瘟疫爆發了。繁華的佛羅倫薩喪鐘亂鳴,尸體縱橫,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處呈現著觸目驚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經來到了……薄伽丘在他的巨著《十日談》里,一開頭就通過許多給人以真實感的細節,描繪出一幅幅陰暗的畫面。小說就在這樣一片悲慘的氣氛中開始。
在這場浩劫中,有十個青年男女僥幸活了下來,他們相約一起逃出城外,來到小山上的一個別墅。只見周圍盡是一片青蔥的草木,生意盎然;別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壇,清泉流水,室內各處都收拾得潔靜雅致。十個青年男女就在這賞心悅目的園林里住了下來,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輪著講一個故事,作為消遣,住了十多天,講了一百個故事。
從一座觸目凄涼的死城,忽然來到陽光燦爛、歌聲歡暢的人間樂園,這一對比是強烈的,叫人眼前頓時為之一亮。這柳暗花明又一村、換了人間的境界,可說具有一種象征的意義,就象從中世紀的禁欲主義的森嚴統治下解放出來,人們忽然發現,原來這姹紫嫣紅的現實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歌頌啊!
象處在歷史過渡時期的許多先驅一樣,在薄伽丘身上,既有戰斗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落后的一面。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在《十日談》中,既有吹響了反封建號角的戰斗篇幅,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封建說教氣味很濃厚的東西。例如全書最后一個故事,篇幅特別長,因此可說是作者特別用心撰寫的;這著名的故事贊美“賢達”的克麗雪達逆來順受,不管丈夫怎樣折磨她,奪去了她的一子一女,驅逐她出門,她總是表現出基督教所宣揚的謙卑柔從的“美德”。她的使人感動的全部事跡,只是甘心做一個任人擺布、沒有人格的家庭“奴隸”罷了。
1471年,《十日談》在威尼斯出版,這是這部巨著的最早版本,當時歐洲才開始使用印刷機;接著在1472年、1478年,又相繼在曼杜亞等城市出版。1492年威尼斯又出版了《十日談》的第一個木刻插圖本。總之,在十五世紀,《十日談》印行達十版以上;在十六世紀又印行了七十七版。這充分說明了這部以新的文學形式出現的短篇小說集在當時深受歡迎的情況。
《十日談》對十六、十七世紀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影響,在歐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國喬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全書的藝術構思上受《十日談》的啟發,其中有三個故事(管家的故事,學者的故事,商人的故事)取材于《十日談》。法國瑪格利特•德•那伐爾的《七日談》(1559)更是在格局上完全模仿《十日談》的一部故事集。英國莎士比亞寫于十六世紀早期的兩個喜劇《辛白林》《善始善終》,那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來自《十日談》。法國莫里哀根據《十日談》的第七天故事第四寫成喜劇《喬治•唐丹》(即《受氣丈夫》1668)。德國啟蒙時期的萊辛,把《十日談》中的“三個戒指”的故事接過來,寫成詩劇《智者納旦》(1779),反對宗教歧視和民族仇恨,宣揚信仰自由。此外,像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維加所寫的兩個喜劇,法國的寓言詩人拉封丹所寫的《故事詩》,以及英國的詩人錫德尼,德萊頓,濟慈,丁尼生,美國的詩人朗費羅等都曾經從《十日談》里取得了他們的作品的題材。《十日談》故事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