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你怎樣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名言?
解題關鍵:人的需求。
思路引領: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標準。
答案提示:這句名言以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運動發展為基礎,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把社會或國家理解為個人的集合,強調個人選擇。為當時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當時流行的“神意”說加以懷疑。它把“人”作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最初表現。但是每個人各有自己的需求,都是萬物的尺度,于是當人們意見分歧時,就沒有可依據的客觀真理可以說哪個對﹑哪個錯。這一學說本質上是懷疑主義的,并且其根據的基礎是感覺的“欺騙性”。
【學思之窗】
想一想中國古代類似于蘇格拉底的思想家有誰?
解題關鍵:中國古代的思想家。
思路引領:中國古代類似于蘇格拉的思想家。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等。
【學思之窗】
你如何評價蘇格拉底的這種做法?
解題關鍵:材料中的信息。
思路引領:“你”怎樣看待。
答案提示:蘇格拉底熱愛知識,堅持真理。他對后世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先樹立了教師的風范。蘇格拉底很受青年的敬仰,他的智慧,照亮了學生的心靈;他公道正直,為了堅持正確意見,既不怕得罪權貴也不在乎冒犯大眾;對世俗成敗不介于懷;雖然在受到不公正的死刑判決后也不肯違犯國家的法律而求生,他的勇敢殉道精神,為青年樹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學生還可以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古代希臘智者學派認為人怎樣生活才算幸福?
解題關鍵:智者對幸福的看法。
思路引領:智者的觀點。
答案提示:以人的需求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一種共同的習俗和法律下,實現人的價值與尊嚴,大家公平、自由地生活。
2.蘇格拉底心目中完美的人應具備什么必要的素質?
解題關鍵:蘇格拉底心目中的“人”。
思路引領:蘇格拉底的主張。
答案提示:蘇格拉底心目中完美的“人”應該具備:心地善良、知識淵博、富于教養、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質。
二、學習延伸
1.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先哲們對人的道德有什么要求?能找出一兩句格言,與蘇格拉底的道德說教進行對比嗎?
解題關鍵:了解我國古代傳統的道德教育。
思路引領:同時代中西文化的對比。
答案提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先哲們如老子、孔子等對人的道德提出了許多主張。如大公無私、敬業奉獻、誠實守信、以德報怨、慈善儉樸等等。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這三種品質稱為“君子道者三”,認為是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須具備的三種美德。蘇格拉底說過:“美德即智慧”。兩者都看到人的美德與智慧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教化人民,改善人的靈魂。中西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由于二者所處的環境上的差異,二者的取向也存在著差異:蘇格拉底寄期望于具有自覺道德人格和豐富知識技能的新人群的產生,由他們來改正現實秩序的不合理性,實際就是要建立一種平民政治。而孔子則主張“學而優則仕”,將道德作為萬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過對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復逝去的周朝時統治和生活秩序。即必然導致貴族政治的生成。這種差異一定意義上預示著中西文化在未來發展中的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