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發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意大利半島最早萌發了資本主義經濟。14、15世紀,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城市,工商業發達,出現了早期資產階級,他們具有新的開拓創新精神,不滿足于當時天主教會控制下的陳腐、呆板的生活。其次,意大利是古代羅馬、希臘文化的中心地帶,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遺跡,容易使當地的人們回憶起古代的輝煌。第三,拜占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許多學者逃到意大利。他們帶來了許多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這其中有許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們還在意大利各地講學,促進了意大利人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人們正是在研究、學習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過程中,發現了它與教會文化的不同之處,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為表象,實際是資產階級新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
人文主義和人文主義者
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力求擺脫教會對于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縛。他們不是以神而是以人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并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造一切;他們肯定現實,肯定人生,指出天堂不在死后而在現在,不在天上而在地上。他們認為人應該積極地奮斗,而不應該消極遁世。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死后的“升天”,而是對現世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種欲望不應該加以抑制,而應當予以滿足。他們贊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就形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新文化的基本內容。這種新的文化傾向就是“人文主義”。這種傾向的代表者就被稱為“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作家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同時他們借助古代希臘、羅馬的世俗性文化來反對以神學為中心的封建文化。他們在創作的時候不僅利用希臘、羅馬作家著作中的文體、結構、修辭,還利用其中的有關哲學、文學和歷史的內容。人文主義者揭露了當時教會的黑暗,使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發生動搖,在后來的資本主義制度推翻封建制度的斗爭中起過推進作用。
但丁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早年他從師于當時著名學者勃魯內托•拉蒂尼(1220—1295年),學習拉丁文、修辭學和古典文學作品。青年時代是在博覽群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后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xx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拉韋納。其最早的作品是抒情詩集《新生》,用以悼念他所鐘情而又早逝的女友貝雅特麗齊。《論俗語》一文,他主張用民族語言寫作(中世紀西歐各國習用拉丁文),推進了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論君主政體》一文,主張政教分離,建立統一的意大利君主國。《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很多,都廣泛地反映了中世紀后期意大利的社會矛盾,大膽地譴責了教皇和教士的貪婪專橫,表露了人文主義思想。
《神曲》
但丁的主要作品,13xx年至1321年間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卡納方言寫成的一部長詩。他使用隱喻象征的筆法,縮寫了當時社會的政治和現實問題,反映了佛羅倫薩城和歐洲的階級斗爭以及新舊時代的交替。在《神曲》里,但丁首先敘述他在夢中怎樣在密林里迷了路,在古代詩人維吉爾和但丁已死的情人貝雅特麗齊的引導下,遍游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的故事。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每部各33篇,加上一篇詩序,共100篇,由1.4萬多行詩組成。但丁所寫的“地獄”,是漏斗的形狀,共分九層。其中的第六層火獄窟,是替活著的羅馬教皇卜尼法八世準備的。但丁贊揚自由的理性、個人的情感和求知的精神。但丁崇奉賢明、正直的君主統治,所以他把“理想”的君主都安排在天堂中。按教會的看法,不信耶穌的古典作家本應下地獄,但丁筆下的這些作家卻在地獄門口未受磨難。盡管《神曲》中宣傳了靈魂不死和來世觀念,反映了宗教世界觀,主張“異端”入地獄,還流露了沒落貴族的一些幻想,保存著不少神秘的宗教觀念、繁瑣的神學理論和晦澀的譬喻,但是這些并沒有限制但丁表達他分明的愛憎。但丁諷刺和抨擊了封建社會的無政府狀態,教皇的陰謀、萌芽中的資本主義引起的罪惡,人類的利己心、淫亂和貪婪。他贊頌人類的堅強意志和高尚精神,謳歌自然和世界的美,相信善能戰勝惡。《神曲》是世界各國人民珍視的文學遺產,在我國早已有譯本。本課所選插圖《但丁》的背景就是《神曲》的主要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