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1483—1546)是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東部薩克森州的一個小山村。15xx年,路德18歲的時候進入了愛爾福特大學讀書,19xx年他獲得了神學碩士的學位。后來,他又進神學院學習,15xx年成為教士,15xx年在愛爾福特大學執教哲學。15xx年,路德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不久應聘為薩克森維登大學哲學和神學教授,以后長期在該校任教。
路德在15xx年朝拜羅馬教廷時,親眼看見教皇和教會的腐朽和貪婪,因此,他強烈反對封建教會的統治,主張建立一個“廉潔教會”。路德從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出發,提出要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宗教學說──“因信稱義”說。他認為一個人靈魂的獲救只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會的繁瑣儀式。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教會和僧侶階層的特權。
1517年,為反對教皇利奧十世借頒發贖罪券盤剝百姓,路德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前貼出了《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論綱》所引起的強烈反響,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社會各階層都對《論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以說《論綱》點燃了第一次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廷徹底決裂的道路。
1519年,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同羅馬教皇的代表展開了大論戰。在論戰中,路德指出:教皇不是上帝的代表。路德的新觀點標志著與羅馬教皇的正式決裂,不再接受教皇的統治。1520年路德撰寫了被稱作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致德意志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于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在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擊矛頭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廷的奢侈腐敗,而進一步指向了整個封建神權政治。他的學說從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紀的教階組織,否定了奴役人們的圣禮制度和教會法規,提出建立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廉儉教會,并在宗教理論上以資產階級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義他律的宗教。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人員對路德恨之入骨。教皇宣布路德的學說是宗教異端,下令查禁焚毀路德的著作,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也參與進來要為路德定罪。
1521年4月,在沃爾姆斯召開了帝國會議,給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叛逆者以懲戒,同時也要給路德的擁護者們表演一次殺雞儆猴的把戲。路德并沒有被教皇的淫威嚇倒,他昂首挺胸地到達沃爾姆斯,在帝國會議上據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幫人無計可施,只好蠻橫地對路德進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為不受法律保護的人。路德無法立足,在薩克森選帝侯的保護下,隱居到瓦特堡,在那里住了xx年。在那段時間里,路德并沒有沉寂下去,他把拉丁文的《圣經》全部翻譯成德文。此舉為德國語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1518年~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爆發期間,人民高舉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的旗幟展開斗爭,這時的路德深怕農民起義會殃及自身,他先寫了《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又開始回維登堡講道,平息騷亂,最后寫了《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對農民起義的態度由勸撫、調解轉變到力主鎮壓,他瘋狂地叫囂“無論誰,只要力所能及,無論是暗地里也好公開地也好,都應該把他們戳死,扼死,刺殺,就像必須打死瘋狗一樣!”丑惡猙獰的面目暴露無遺。薩克森選帝侯為了酬勞路德,把維登堡奧古斯丁修道院賜給了路德,作為世襲的產業。至此,路德徹底脫離了人民。1546年,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