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最后,康德指出,人類通過“知性”獲得的科學知識,僅僅是對“現象界”的認識。而“現象界”中的東西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能滿足人類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現象界”的認識,進一步把“知性”的各種知識再加以“綜合”、“統一”,把它們整理成無條件的,絕對完整的知識,這是人最高級的認識活動能力,叫“理性”。康德認為“理性”企圖達到最完整、最高的統一體:靈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這三個統一體稱為“理性的理念”,這些理念都是“現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們稱為“自在之物。”康德斷言說,“自在之物”是超經驗的,不屬于人的認識范圍,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認識。然而,當“理性”去追求“理念”時,卻又必須運用“概念”、“范疇”去認識他們,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這一矛盾稱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邏輯的歸謬法來論證“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題的反面,然后論斷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對立的反命題,來證明正命題是正確的,從而證明理性要求超出“現象界”范疇,去達到最完整、無條件的“自在之物”的認識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認識論學說體系,并驕傲地聲稱,他在哲學界中完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認識中不是心靈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靈,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無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認識根本達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認識所達不到的領域,應當留給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說:“我發現必須否定知識,才能給信仰保留地盤。”
3.參考書目
王養沖:《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歷史研究》,1984年2期。
許明龍:《中國古代文化對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世界歷史》,1983年1期。
《世界文化史•近代卷》,劉文龍、袁傳偉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史•近代史》上下卷,吳于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人類文明的演進》下卷,齊世榮著,中國青年出版社xx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