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歌集》
彼特拉克寫過很多詩篇,其中最優秀的作品是用托斯卡納方言寫的描述愛情的十四行體抒情詩集《歌集》。他突破了禁欲主義、神秘主義以及經院哲學的束縛,直接描寫愛情,反映喜怒哀樂等內心感受,并且贊美大自然。詩中彌漫著資產階級“人情味”,具有濃厚的反封建的色彩,充滿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他緬懷古羅馬的“光榮偉大”,渴望意大利的和平統一,指明意大利復興的道路。他抨擊羅馬教廷“是黑暗的監獄”,是“野蠻兇狠的廟堂”。彼特拉克的詩篇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開創了一代詩風。1341年他在羅馬接受“桂冠詩人”稱號。
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建筑師。出生于佛羅倫薩以東的烏爾賓諾城一個畫師家庭。幼承家學,是他父親的一個得力助手。約15xx年開始從師學藝,15xx年到佛羅倫薩觀摩達•芬奇等大師的作品。15xx年應教皇之聘到羅馬,為梵蒂岡教皇宮廷繪制壁畫,并參與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拉斐爾自15xx年底到羅馬,直到后來他病死為止的10多年中,始終在羅馬忙碌地工作著。臨死那天,他還帶病堅持對《基督改變像貌》一畫著墨上彩。他不滿足于前人的格式,在作畫時不僅參考前人的優秀作品,還盡量使內容具有時代的新意。他經常和人文主義者、詩人交換意見。他的許多作品不僅表現宗教題材,還刻畫出人們的精神活動。他以畫圣母像著稱,所畫的多幅圣母像,都體現了人間女性的美和母性的慈愛。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斯廷圣母像》。此外,他還有名畫《雅典學派》《教義的爭論》《神學女神》等多幅。他與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一齊被譽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
贖罪券
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之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誰想要重新獲得,必須悔罪做善功以贖罪,這樣才能獲得“免罪罰”。天主教還認為,每個人的能力有限,須靠耶穌救贖之功。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是無限的,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補之。教皇和主教對教徒施行“大赦”,即以此說為依據。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這成了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16世紀60年代,售賣贖罪券的做法被廢止,但免罪罰的原則仍保持不變。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十五六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也出現了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矛盾的集中點就是天主教會。
在德意志,教會和世俗諸侯掌握著最大的權力。他們的領地儼然是獨立王國,但是他們之間也有矛盾。世俗諸侯不滿德意志教會的橫行無忌,他們不但反對財富流向羅馬,還覬覦教會的巨大財產。騎士階層已經日漸沒落。隨著火藥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們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債臺高筑。他們既反對諸侯的專橫跋扈,也嫉視教會的富有。市民階層,即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新興的工場主,受教、俗諸侯的壓迫,他們反對對發展經濟的限制,不滿意教會的特權,嫉妒它的財產,想把送給教會的錢用來發展自己的企業。他們當中的激進派要求用“廉價教會”來代替想盡辦法壓榨勒索的封建教會。城市中的平民群眾,如破產的手工業者、幫工、日工、廣大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境況尤其悲慘的是農民。農民遭受著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貸者的層層盤剝,肩負著什一稅、地租、人頭稅、戰爭稅、死亡費、結婚費、財產轉移費和勞役的繁重負擔,面臨著挖眼、割鼻、截指、斷手等刑罰的威脅。他們燃燒著對教、俗封建主的怒火。15世紀末,秘密組織“鞋會”在南部一帶的農民當中發展起來。農民在旗幟上畫著一只鞋子,表示決心和穿長靴的貴族對抗。一些地方性的起義已經在不斷地爆發。教士集團內部情況也不一致。上層人物行為墮落,生活腐化,為人們所深惡痛絕。低級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生活接近普通群眾。他們對于上層人物同樣心懷不滿,自己也想分享教會產業。因此,德意志的一切社會矛盾都圍繞著教會劇烈地發展著。教會統治集團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