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關于宗教改革的擴展和影響,可以讓學生結合當今西方的宗教信仰狀況加強認識。你知道當今世界并存的三大宗教嗎?基督教是天主教嗎?新教有哪三大派別?能否舉出你熟悉的例子?架起歷史與現實的橋梁。
關于本課的小結,除了理清三目之間的關系外,可重點對比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由學生回顧本節課內容,討論解決。(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的歷史年代;(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4)兩個運動在與統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兩者還存在不同點。(1)在人的問題上,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3)文藝復興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4)在對待宗教的態度上,文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引入本課時,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意大利的風光片,并展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和藝術品。
提起意大利,人們不禁會浮想連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權威性的足球賽(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誘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就在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達克斯、但丁、米開朗•基羅、達•芬奇、伽利略、馬克•波羅等偉大的人物;也是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愷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這就是意大利──一個神秘的王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14、15世紀的意大利,探尋文藝復興的足跡。
案例二 在講授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的時候,安排教皇派(甲)和路德派(乙)進行辯論。
甲:只要買贖罪券的錢幣落進錢柜叮當一響,買主掛記的那個罪人的靈魂就立刻從煉獄直飛天堂。
乙:很顯然,當錢幣扔在錢柜中叮當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貪欲心。至于代禱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為轉移。
甲:“圣禮”是把上帝的恩典傳授給圣徒們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沒有我們尊貴的教士主持,你們就不可能獲得上帝的恩典,永遠不能得救。上帝啊!真的不可饒恕啊。
乙: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到自己真誠懺悔,都可以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而無須教會的媒介,你們自以為很崇高嗎?信仰的惟一依據就是《圣經》,信仰耶穌就可得救。
甲:要多行“善功”,上帝永遠偏愛那些實行禁欲,過貧窮和獨身生活的人。
乙:收起你們那套天堂的說教!追求現世的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要大膽地創造財富,僧侶們可以婚配、可以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