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中世紀歐洲與基督教會
天主教是與東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而基督教又是與佛教、伊斯蘭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誕生于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392年,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由于政治區劃和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龐大的羅馬帝國全境在事實上一直分為東、西兩部分。基督教從3世紀以來,也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派。西派以羅馬為中心,傳播于高盧、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區,通行拉丁語,又稱拉丁教會。東派散布在馬其頓、希臘半島至埃及及其以東地區,通行希臘語,又稱希臘教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設東都于拜占廷,并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會在東部教會中漸居首位,與西部的羅馬教會對峙。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6世紀,羅馬主教在羅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統治,并擴大統轄范圍,進一步提高羅馬主教的權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稱為教會元首,使東部教會依附于國家政權,并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教會最高首領,東、西兩派裂痕日益加深。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
“公教”一詞源自拉丁文catholica,原意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稱是惟一的公教,并以羅馬為中心,故又稱羅馬公教。16世紀傳入中國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或音譯為“加特力教”。
自9世紀中期起,教會統治階層日益腐化,經濟上橫征暴斂,欺詐盤剝;許多教皇軟弱無能,威信急劇下降。以后教皇又與世俗王權進行了長期的奪權斗爭,13世紀初,教皇權勢臻于鼎盛。但是,14世紀教廷勢力急劇衰落,到15世紀初期,教皇威信降至最低點。
天主教會是封建制度的巨大國際中心,它把整個封建西歐聯合為一個龐大的政治體系。多少世紀以來,它的權勢和財富在增長,它的腐敗也在隨著加深。15世紀后半期,英、法、西班牙等西歐國家都走向中央集權,逐漸擺脫教皇的控制。羅馬教廷的收入越來越減少,就不擇手段地聚斂錢財,15世紀末16世紀初已經達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教會貪污受賄,敲詐勒索,裙帶關系有增無已,出售神職習以為常。它設立了許多掛名的或閑散的官職,專供出賣。據統計,單是在1520年,就有大約兩千個官職是賣出去的。天主教會變成了一個腐朽的官僚機構。教會各級上層人士都過著奢侈淫佚的糜爛生活。瑞士一個主教不但對教士的放蕩犯罪行為放任自流,而且向他們按私生子的數目收款,名為實行懲罰,實為中飽私囊,由此得了一大筆錢。在法國,有的教士竟然把自己的住處變成賭窟。在意大利,有的教士為了侵吞病人財產,竟與醫生合謀毒死病人。教皇英諾森八世在位時(1484~1492),有人問他的一個大臣:“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懲罰?”這個大臣竟公然回答說:“上帝不愿罪人死去,愿意讓他活著出錢。”教會還出賣“免罪符”──一紙空文,胡說只要買了它,就能免罪,死后就能升入天堂。教會的丑聞和聚斂行為不勝枚舉,引起社會上的極大憤慨。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會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撓統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為重要的搜括對象。流入羅馬教廷的財富每年達30萬金幣,人們稱德意志為“教皇的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