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狄德羅和百科全書派
狄德羅出生于法國的朗格爾,童年時曾在耶穌會學校受過教育。19歲時獲得巴黎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因為他不愿按照父親的要求學醫或學法律,父親停止了對他的資助,他只好自謀生路。在此期間,他廣泛接觸社會,磨煉了自己的斗志。1743年,他認識了盧梭。1745年,他應出版商之請,開始主持編纂《百科全書》(全稱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杰出的哲學著作,如《哲學思想錄》、《懷疑論者的散步》、《論盲人書簡》等,宣傳了無神論思想,觸怒了統治階級,結果被關了3個月。出獄后,他決心通過對《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來改變人們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場人類精神上的革命。他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通過傳播知識,向反動的宗教和社會勢力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從此,以《百科全書》的編寫和出版為中心,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參加《百科全書》編寫的人士在歷史上被稱為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羅為首的一批唯物主義者,他們的基本政治傾向是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合理的社會,他們的中心寓意是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世界也可以被建成為稱心如意的居住之地;世界上的罪惡都是教育和有害的制度造成的。他們認為迷信、成見和愚昧無知是人類的大敵,主張一切制度和觀點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推崇機械工藝,重視體力勞動,孕育了資產階級務實謀利的精神。1751~1772年,《百科全書》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補了7卷。《百科全書》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作了輿論準備。狄德羅還是法國18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說《修女》、《宿命論者雅克》、《拉摩的侄兒》等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同時,在戲劇藝術、文藝批評和美學思想等許多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績。1784年7月底,他在家中的桌邊突然逝世,他女兒聽到他講的最后一句話是:“懷疑是向哲學邁出的第一步”。
《魯濱遜漂流記》
笛福是英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四大小說家之首,對英國小說的發展起過很大作用。他出身于清教徒的小商人家庭,自己也是一個商人。在經商的同時,他從事政治活動,表達了不少有關政治、經濟、宗教的政論文,曾因諷刺當政的托利黨的宗教政策而被捕入獄,導致破產。他五十歲以后開始寫小說,五十九歲時出版了著名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根據真人真事加以改編創作的。17xx年9月,一個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度過了四年零四個月。當他被發現時已成了一個野人,甚至忘記了人類的語言。塞爾柯克的傳奇經歷引起公眾的關注,報紙上也刊登了一些關于塞爾柯克在荒島上的孤獨生活的情況。笛福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文學加工,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魯濱遜漂流記》是用第一人稱所寫的長篇小說,敘述了魯濱遜在一個小島上單獨生活了二十八年的經歷。魯濱遜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私自從家出走,到海外經商,被摩爾人俘虜,做了幾年奴隸。后來他逃往巴西,成了種植園主。由于缺乏勞動力,他到非洲購買奴隸,途中船只遇難,獨自一人漂流到南美附近一個無人的荒島,開始過孤獨的生活。他依靠從破船上搬下來的槍械和工具,獵取食物,種植谷物,獨自生活了許多年,表現出百折不撓的精神。他曾遇見一些土人到荒島上來舉行人肉宴,便開槍打死一些人,將其他的土人嚇跑,救出一個將要被殺的人,給他取名“星期五”,使他成為自己的奴隸。此后,魯濱遜又征服了一些野人,在島上以總督自居。過了一些時候,一艘英國船來到岸邊,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變的水手,剩這艘船返回到英國。巴西種植園和荒島使他成為巨富,后來他又派人到荒島上繼續墾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