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播放有關意大利文化的影像資料,從對意大利悠久歷史的渲染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關于“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一目的教學,為幫助學生理解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可以從資本主義萌芽的概念入手,引導學生回顧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及表現。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備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呢?”,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分析,教師同時提供中世紀歐洲貿易路線圖供學生參考。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政治環境、地理位置和統治者的政策幾個方面思考。然后指出,有一個城市是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的典型體現。你從意大利早期銀行圖和美第奇家族住宅圖中獲取了哪些信息?有人說,美第奇家族是文藝復興的“幕后導演”,你是怎樣認識的?以便加深學生對意大利經濟繁榮和弘揚文化的社會環境的認識。最后,從經濟發展對階級關系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一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讓學生認識文藝復興的影響。資產階級的理想面對著怎樣的現實?如何解決這一矛盾?自然導入下一目的學習。
關于第二目“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最早萌芽于意大利類似,意大利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它具備了哪些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帶著問題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對其物質環境和人才環境作簡要的補充說明。進一步討論文藝復興真的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再生”嗎?讓學生從背景、內容和性質等方面對比,得出文藝復興實質的結論。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人文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解放運動。接下來對人文主義這一核心思想的分析,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可由學生與宗教神學的觀點對比分析。教師進行總結: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禁欲和來世──現世的享受;等級觀念──自由平等;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最好列表由學生填寫。也可以由學生先閱讀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然后歸納出“人文主義”的基本含義。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比如,讓他們講一個《十日談》的故事并談談感想,或者分析一下拉斐兒的《花園中的圣母》是怎樣關注人性的?彼特拉克為什么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等等。
結合教材提供的《被丑化的神父》漫畫、修士修女縱情聲色圖和拉斐兒的圣母和圣子的畫像,讓學生談談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對待宗教的態度是不是非常矛盾?共同解決【學思之窗】的思考題。
文藝復興的擴展情況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國家的文學藝術作品。教師提示學生在閱讀欣賞這些作品時應該注意把握其思想內涵和時代背景。關于文藝復興的影響,應提示學生結合前面背景、核心思想和內容進行分析。就科學方面稍加提醒。
關于第三目“宗教改革”。由文藝復興的影響導入,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進一步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然后由學生回答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出現于德意志而非一路領先的意大利?明確德意志的國情。關于其過程,可以采取“撰寫馬丁•路德小傳”或者分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開大討論的課堂活動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經歷、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帶動對宗教改革過程的講述。教師要當好導演,并對“信仰耶穌就可得救”這一觀點作出明確的解釋。可分層次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如:教會為什么要規定復雜的宗教儀式?這一觀點的實質是什么?與人文主義有什么關系?